访唐师善山居

· 方回
苕溪南问旧长桥,渡水穿云不作遥。 迂道征鞍何自苦,隔林吟屋屡相邀。 晚晴浓淡烟俱好,春近高低雪尽消。 尚觉粗材欠诗料,政须馀馥乞唐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苕(tiáo)溪:水名,在浙江省。 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政:通“正”,恰好。 馀馥(fù):余香,比喻诗文的余韵。 唐瓢(piáo):指唐代的诗文。

翻译

我前往苕溪以南,探访那座古老的长桥,穿越水域,穿越云雾,路途并不遥远。 我绕道而行,自问为何如此辛苦,却见树林间的小屋频频向我招手,邀请我前去。 傍晚的晴空下,浓淡相间的云烟都显得那么美好,春天将近,高高低低的积雪都已消融。 我仍觉得自己的诗才尚显粗糙,缺少诗料,正需要向唐代的诗文求取些许余韵。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方回访问友人唐师善山居的沿途景色与内心感受。诗中,“苕溪南问旧长桥”展现了旅途的起点,而“渡水穿云不作遥”则传达了旅途的艰辛与遥远。后两句通过“迂道征鞍”与“隔林吟屋”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晚晴与春近的描绘,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色的变化,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期待。最后两句自谦之辞,实则表达了对唐代诗文的向往与学习的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友情的热爱,以及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