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兴道观有感五首

· 方回
山门藓兽石嶙峋,三耳翁今去几春。 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 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 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藓兽:长满苔藓的石头,形状似兽。
  •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 三耳翁:指传说中的仙人,此处可能指道观中的某位高人。
  • 蝼蚁:蚂蚁,比喻微不足道的生命。
  • 茯苓:一种药用植物,古人认为其有延年益寿之效。
  • 土馒头:比喻坟墓。
  • 金仆姑:古代的一种箭,此处可能指战争的遗迹或象征。
  • 战尘:战争的尘埃,比喻战乱。
  • 酒家叟:酒店的老者,此处指自由自在的生活。
  • 茅庵:茅草搭建的小屋,常指隐士的居所。

翻译

山门前的石头长满了苔藓,形状似兽,突兀重叠,那位传说中的三耳仙人如今已离去几个春天。微不足道的蚂蚁与谁频繁地做梦,而那茯苓应该更加茂盛,长得像人一样高大。坟墓里没有仙人的骨,金色的箭矢旁依旧弥漫着战乱的尘埃。如何能像那酒店的老者一样,拥有一座茅草小屋,自由自在地生活。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山门前的苔藓石兽和道观中的仙人传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诗中“蝼蚁与谁频作梦”一句,以蚂蚁的梦境暗喻人世间的虚幻无常,而“茯苓应更长如人”则寄寓了对长寿和超脱的渴望。结尾处,诗人羡慕酒家老者的自由生活,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片宁静的隐居之地,远离战乱和尘嚣,体现了对简朴自然生活的深切向往。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