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

· 方回
亲情邻里喜归来,依旧柴门僻处开。 纵是桃符无可笔,未妨菜饼亦堪杯。 著宽毛褐观残雪,洗古铜壶浸老梅。 贺客明朝有诗客,踏青同与眺春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岁除: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 柴门:用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常用来形容贫寒之家。
  • 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以为能制压邪气。后演变为春联。
  • 菜饼:一种用蔬菜和面粉制成的食品。
  • 毛褐:粗布衣服。
  • 铜壶:古代的计时器,也用来煮水。
  • 老梅:指老树梅花。
  • 踏青:春天到郊外游玩。
  • 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

翻译

亲情和邻里欢喜我归来,依旧是那简陋的柴门在僻静处敞开。 即使没有笔墨来写桃符,也不妨碍用菜饼来代替酒杯。 穿着宽松的粗布衣服观赏残雪,洗净古铜壶,浸泡老梅树。 明天来祝贺的客人中将有诗友,我们一起踏青,一同登上春日的观景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归家过年的情景,通过“柴门”、“桃符”、“菜饼”等意象,展现了朴素而温馨的乡村生活。诗中“毛褐观残雪”、“铜壶浸老梅”等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冬日景象,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结尾的“踏青同与眺春台”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诗人与友人共赏春光的美好愿望。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