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伯川

· 方回
皓首厖眉话昔游,隙阴俯仰叹如流。 万山中遇驱骃辔,十载前同上鹤楼。 洚水馀氓犹粥饭,潢池小丑更戈矛。 纷纷贪吏甚狼虎,盍与驱除绝后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皓首:白发苍苍,形容年老。
  • 厖眉:眉毛浓密,形容老年人的面容。
  • 隙阴:指时间的流逝。
  •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时间的短暂。
  • 驱骃辔:驱赶马匹的缰绳,这里指骑马。
  • 鹤楼:指高楼,比喻高雅的场所。
  • 洚水:泛滥的水,比喻混乱的局势。
  • 馀氓:剩余的百姓。
  • 潢池:小水池,比喻小范围的动荡。
  • 小丑:指小人物,这里指小规模的叛乱者。
  • 戈矛:古代的兵器,比喻战争或冲突。
  • 贪吏:贪婪的官员。
  • 狼虎:比喻凶猛残忍。
  • 盍与:何不。
  • 驱除:清除,消灭。
  • 绝后忧:消除未来的忧虑。

翻译

白发苍苍,眉毛浓密,回忆往昔的游历,感叹时间的流逝如同隙间的阴影。在万山之中相遇,驱马前行,十年前我们曾一同登上高雅的楼阁。洪水过后,百姓还能有粥饭可食,小规模的动荡中,小人物们拿起戈矛。贪婪的官员比狼虎还要凶猛,何不将他们清除,以消除未来的忧虑。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往昔与现今,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诗中,“皓首厖眉”与“隙阴俯仰”描绘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深刻感受,而“万山中遇驱骃辔”与“十载前同上鹤楼”则回忆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洚水馀氓”与“潢池小丑”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而“贪吏甚狼虎”则直指社会弊病,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正义的坚定追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