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二首各三十韵

· 方回
忆我幼时事,南归自番禺。 三边已澒洞,内郡犹无虞。 故居山城间,四面阛阓区。 东西万货集,朝暮百贾趋。 诸父领宾客,衣冠一何都。 觞豆日谈笑,往往皆文儒。 比屋有高楼,其上娉婷姝。 侠少喜酒贱,歌呼间笙竽。 无何郁攸作,一夕化为墟。 朝廷易楮币,百姓骈叹吁。 物价渐踊贵,饥剽多流俘。 我家众长上,生近乾淳初。 曰此风俗降,岁岁有不如。 老者迁化去,少者分驰驱。 生理益艰窘,口腹各自图。 书囊裹笔砚,扁舟落江湖。 苟且禄仕齿,荏苒岁月徂。 乍得返乡里,惊怛心若刳。 前辈尽黄壤,小儿皆白须。 屡火不一火,坊巷非旧闾。 上冢享亭仆,访寺诗壁污。 向之红粉面,蚁穴髑髅枯。 乃知宇宙内,万有皆空虚。 我生逼六十,偶幸全头颅。 身阅大兵革,一思一欷歔。 怀旧梦恍惚,吊往肠郁纡。 六十年间事,历历尚可模。 我所见之人,百万泉下俱。 神仙谓不死,终久归于无。 寄语肉食子,无以智诮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澒洞 (hòng dòng):弥漫无际。
  • 阛阓 (huán huì):市区的墙和门,代指市区。
  • 觞豆 (shāng dòu):古代的酒器和食器,这里指宴饮。
  • 郁攸 (yù yōu):火灾。
  • 楮币 (chǔ bì):纸币。
  • 骈叹吁 (pián tàn xū):并列叹息。
  • 乾淳 (qián chún):指天干地支中的“乾”和“淳”,这里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年份或时期。
  • 迁化 (qiān huà):去世。
  • 荏苒 (rěn rǎn):时间渐渐过去。
  • 惊怛 (jīng dá):惊恐悲伤。
  • 黄壤 (huáng rǎng):黄土,这里指坟墓。
  • 蚁穴髑髅枯 (yǐ xué dú lóu kū):比喻事物的衰败和消亡。
  • 欷歔 (xī xū):叹息。
  • 郁纡 (yù yū):心情沉重。
  • 肉食子 (ròu shí zǐ):指享受富贵的人。

翻译

回忆我幼年时的事情,从番禺南归。那时边境已经动荡,但内郡还未受影响。我故居在山城之间,四周是繁华的市区。东西方的货物云集,早晚商贾络绎不绝。父辈们接待宾客,衣冠楚楚,非常文雅。每日宴饮谈笑,常常都是文人儒士。邻近的房屋有高楼,楼上常有美丽的女子。年轻的侠士喜欢喝酒,歌声和笙竽声此起彼伏。但不久火灾发生,一夜之间化为废墟。朝廷改用纸币,百姓并列叹息。物价逐渐上涨,饥荒和掠夺导致许多人成为流亡者。我家中的长辈,生活在乾淳初年。他们说风俗逐渐下降,每年都不如前。老者去世,年轻人各自奔波。生活越来越艰难,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计打算。我用书包装着笔砚,乘小舟漂泊江湖。苟且地谋求官职,岁月就这样流逝。偶然回到故乡,心中惊恐悲伤。前辈们都已经入土,年轻人也都白发苍苍。多次火灾,街道不再是旧时的样子。祭拜祖先的享亭倒塌,访问寺庙时诗壁被污损。曾经的红粉面容,如今如同蚁穴中的骷髅枯萎。我这才明白,宇宙间万物皆空虚。我已近六十岁,侥幸保全了头颅。亲身经历了大战乱,每次想起都叹息不已。怀念旧日,梦境恍惚,哀悼过去,心情沉重。六十年间的事情,依然清晰可辨。我所见过的人,百万都已逝去。所谓的神仙不死,最终也归于虚无。寄语那些享受富贵的人,不要用智慧嘲笑愚笨。

赏析

这首作品是元代诗人方回对自己一生的回忆,通过对比幼年时的繁华与晚年的衰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诗中,方回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东西万货集”与“一夕化为墟”,“红粉面”与“蚁穴髑髅枯”,生动地描绘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结尾处,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诫世人,无论贫富贵贱,最终都将归于虚无,不应以智愚自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