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宾旸龙泉

· 方回
小国号瘠土,根据千岩隈。 泉味天下最,莫许他郡偕。 宁当饮此清,饥肠鸣如雷。 广斥岂不富,咸浊良可咍。 谓兹大龙窟,无乃由齐谐。 患不甘且冽,榛莽能久埋。 心恻或不食,汲路荒苍苔。 蒙养内自充,何嫌世好乖。 君子有本性,勿问塞与开。 成功故偶耳,隐德弥佳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 宾旸: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龙泉:地名,此处指龙泉的泉水。
  • 瘠土:贫瘠的土地。
  • :山弯曲的地方。
  • :一起,共同。
  • 广斥:广阔的盐碱地。
  • :嘲笑。
  • 齐谐: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言善辩的鸟,此处可能指泉水的传说。
  • :清澈。
  • 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木。
  • :悲伤。
  • 汲路:取水的路。
  • 苍苔:青苔。
  • 蒙养:启蒙教育。
  • 内自充:内心充实。
  • :违背,不协调。
  •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 隐德:不显露的德行。

翻译

在被称为贫瘠之地的小国,坐落在千山万壑之中。这里的泉水是天下最甘美的,不允许其他地方的泉水与之相比。宁愿喝这里的清水,即使饥肠辘辘如雷鸣。广阔的盐碱地虽然富饶,但水质浑浊实在可笑。有人说这大龙窟的泉水,可能是由传说中的齐谐所带来。担心泉水不够甘甜清澈,杂草丛生能长久掩埋它的美。心中感到悲伤,有时不愿食用,取水的路上荒芜长满青苔。内心的启蒙教育使自己充实,何必在意世人的喜好与常理相悖。君子有其固有的本性,不必问它是堵塞还是开放。成功只是偶然,而不显露的德行才是真正的美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龙泉泉水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纯净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浊流的鄙视。诗中,“小国号瘠土,根据千岩隈”描绘了龙泉所在地的偏远与贫瘠,而“泉味天下最,莫许他郡偕”则突出了泉水的独特与珍贵。后文通过对泉水清澈与周边环境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外界的混浊之间的对立。最后,诗人以君子的本性和隐德为喻,表达了对内在品质的重视和对世俗成功的淡然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超脱的境界。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