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
游子悲凛秋,秋尽行当冬。
雨露变霜雪,寒色日以浓。
岂无紫绮裘,绽裂谁与缝。
不如早还家,山林专素封。
扫松栖霞岭,结茆慧日峰。
山南与山北,春风入修筇。
时止可以止,道隆从而隆。
抱膝且长吟,吾其师卧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 凛秋:寒冷的秋天。
- 紫绮裘:紫色的华丽皮衣。
- 绽裂:裂开。
- 素封:无官爵封邑的平民。
- 栖霞岭:山名。
- 结茆:搭建茅屋。
- 慧日峰:山峰名。
- 修筇:长竹杖。
- 道隆:道德或学问的高深。
- 卧龙:指诸葛亮,比喻隐居的贤才。
翻译
游子在寒冷的秋天感到悲伤,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即将来临。雨露变成了霜雪,寒意一天比一天浓。难道没有紫色的华丽皮衣吗?但即使裂开了,又有谁能帮我缝补呢?不如早点回家,在山林中做一个无官爵的平民。在栖霞岭上扫松,在慧日峰上搭建茅屋。无论山的南面还是北面,春风都会吹入我的长竹杖。当停止时就应该停止,道德或学问高深时就应该随之高深。我抱着膝盖长吟,我将以诸葛亮为师。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游子在秋末冬初之际的思乡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游子悲凛秋”一句,即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透露出深深的乡愁。随后的“紫绮裘”与“绽裂”则通过具象的衣物,隐喻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助。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山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游子对简朴生活的渴望和对道德学问的追求。结尾的“抱膝且长吟,吾其师卧龙”更是表达了对诸葛亮般隐居贤才生活的向往。
仇远
仇远,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馀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仇远生性雅澹,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每每寄情于诗句之中。宋末即以诗名与当时文学家白珽并称于两浙,人称“仇白”。他好交友,与赵孟頫、戴表元、方凤、黄洪、方回、吾丘衍、鲜于枢、张雨、张翥、莫维贤等文人墨客均有来往,互相赠答。仇远生当乱世,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如《采薇吟》、《和范爱竹》、《题赵松雪迷禽竹石图》、《挽陆右丞秀夫》、《怀古)、《凤凰山故宫》、《朝天门城角》等。仇远在南宋已有诗名,而词风大致与北宋词人周邦彦和南宋词人姜夔相近。
仇远著有《金渊集》六卷,皆官溧阳时所作,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有《兴观集》、《山村遗集》,是清项梦昶所编,残缺不全。据诗人方回在仇远四十一岁时说:“予友武林仇仁近,早工为诗,晚乃渐以不求工,有稿二千篇有余。”看来仇远作品至今散失甚多。词集《无弦琴谱》,多是写景咏物之作。《稗史》一卷,是笔记小说,文字简洁,其中有些故事,笔调流畅,趣味横生。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对仇远的书法也有专门的论述。说仇远的楷书学欧阳询,行、草也善。传世的作品有《七言诗卷》。
► 7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