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贫士七首

· 方回
少陵走西蜀,坡仙谪罗浮。 暗与渊明合,九日无新篘。 儿曹处此境,四顾定复愁。 惟此三老翁,浩然无所忧。 作诗配日月,万古长空流。 寄谢酩酊子,讵识黄花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少陵:指杜甫,因其祖籍在陕西少陵,故称。
  • 坡仙:指苏轼,因其号东坡居士,后人尊称为坡仙。
  • 罗浮:山名,位于今广东省,苏轼曾被贬至此。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隐逸诗人。
  • 九日:指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
  • 新篘:新酿的酒。篘(chōu),古代指滤酒的器具。
  • 儿曹:儿辈,指年轻一代。
  • 浩然:形容气度宏大,无所畏惧。
  • 配日月:比喻诗作的永恒和不朽。
  • 万古长空流:形容诗作流传千古,如同长空中的流水不息。
  • 寄谢:寄托谢意。
  • 酩酊子:指醉汉,酩酊(mǐng dǐng),形容大醉。
  • 讵识:岂知,讵(jù),岂,难道。
  • 黄花秋:指秋天的菊花,黄花即菊花。

翻译

杜甫西行至蜀地,苏轼被贬至罗浮山。他们与陶渊明的精神相契合,重阳节时没有新酿的酒。年轻一代若处于这样的境遇,四顾之下必定感到忧愁。唯有这三位老翁,胸怀宽广,无所忧虑。他们的诗作如同日月般永恒,万古流传不息。我以此诗寄托对那些沉醉不知秋日黄花之美的醉汉的谢意,他们怎能理解这秋日的深意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杜甫、苏轼和陶渊明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这三位文学巨匠的敬仰之情。诗中,“浩然无所忧”一句,既是对三位老翁心境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追求的精神境界。末句“寄谢酩酊子,讵识黄花秋”则含蓄地批评了那些沉溺于酒色、不识人间真谛的人。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