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近仲实

· 方回
严滩合问紫阳津,误簉西湖寂寞滨。 老子通身唯是骨,梅梢作意为谁春。 饱更世故全如梦,惯忍霜寒最益人。 莫笑龙钟开七帙,含珠何限已成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严滩:指严子陵隐居的富春江边的滩地。
  • 紫阳津:紫阳,指紫阳山,在今安徽歙县;津,渡口。
  • 误簪:误,错误;簪,古代用来固定发髻或冠的长针,这里比喻错误地置身于。
  • 寂寞滨:滨,水边;寂寞滨,指人迹罕至的水边。
  • 老子:作者自称,含有自嘲和自负的意味。
  • 通身唯是骨:形容自己瘦骨嶙峋,也暗示自己清贫或坚毅。
  • 梅梢:梅树的枝梢。
  • 作意:故意,有意。
  • 为谁春:为谁而绽放春天的美丽。
  • 饱更世故:饱经世事变迁。
  • 全如梦:一切都像梦一样虚幻。
  • 惯忍霜寒:习惯忍受寒冷。
  • 最益人:最有益于人,指经历霜寒能使人更加坚强。
  • 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 开七帙:七帙,指七十岁;开七帙,即到了七十岁。
  • 含珠:比喻美好的回忆或珍贵的经历。
  • 已成尘:已经化为尘土,指过去的经历或记忆已经消逝。

翻译

我本应去严滩询问紫阳山的渡口,却错误地置身于西湖边这寂寞之地。 我这老头子全身只剩下骨头,梅树枝梢故意为谁绽放春天的美丽呢? 我饱经世事变迁,一切都像梦一样虚幻,习惯忍受寒冷最能使人坚强。 不要嘲笑我这老态龙钟已到七十岁,那些美好的回忆已经化为尘土。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严滩”与“紫阳津”象征着理想中的归隐之地,而“误簪西湖寂寞滨”则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与孤寂。通过“老子通身唯是骨”的自嘲,以及“梅梢作意为谁春”的设问,诗人展现了自己的坚韧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后两句则深刻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坚韧的赞美。最后,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一切终将成尘的深刻认识。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