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陆元德题撝谦斋

· 方回
四体非槁木,焉得常无为。 下士蔑轨则,德人慎容仪。 屈伸一时间,良复关安危。 举手一不当,尚难令童儿。 横目愚而神,岂可易指撝。 造次肆亵慢,合沓来轻欺。 臂且有所使,衔袖未出时。 恂恂君子心,于此先有思。 脱若役吾仆,未容盛气施。 刚桀世讵乏,受侮宁无辞。 画一发狗纵,厥规曹也随。 年老益畏谨,请苑犹召疑。 捉麈授生徒,秉钺行军师。 一如执玉恭,庶几无悔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撝谦斋:指陆元德的书斋名,撝谦意为谦逊。
  • 四体非槁木:四体,指四肢;槁木,枯木。比喻人不应像枯木一样无知无觉。
  • 无为: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顺应自然,不强求。
  • 下士:指地位低微的人。
  • 蔑轨则:蔑视规则。
  • 德人:有德行的人。
  • 容仪:仪态,举止。
  • 屈伸:指人的行为举止。
  • 造次:匆忙,仓促。
  • 肆亵慢:肆意轻慢。
  • 合沓:重叠,纷至沓来。
  • 衔袖:古代官员出行时,随从手持官员的袖子,表示恭敬。
  • 恂恂:恭敬谨慎的样子。
  • 脱若:倘若。
  • 刚桀:刚强不屈。
  • 画一发狗纵:画一,指统一;发狗纵,比喻指挥。
  • 厥规曹也随:厥,其;规曹,指规则。
  • 请苑犹召疑:请苑,指请求指教;召疑,引起疑问。
  • 捉麈授生徒:捉麈,指拿着麈尾(古代文人的一种饰物);授生徒,教导学生。
  • 秉钺行军师:秉钺,手持斧钺,象征权威;行军师,指挥军队。
  • 执玉恭:执玉,手持玉器,表示尊敬;恭,恭敬。

翻译

人的四肢并非枯木,怎能总是无所作为。地位低微的人蔑视规则,而有德行的人则谨慎于自己的举止。人的行为举止一时之间,也关系到安危。一举手一投足若不恰当,尚且难以令孩童信服。那些愚昧而神秘的普通人,怎能轻易指挥他们。匆忙中肆意轻慢,纷至沓来的轻视和欺骗。即使手臂有所使唤,也要在随从手持袖子未出之时。恭敬谨慎的君子之心,在此之前已有深思。倘若指挥我的仆人,也不容许盛气凌人。刚强不屈的人世上并不缺乏,受到侮辱难道没有辩解之词。统一指挥如同放狗,其规则也随从。年纪越大越是谨慎,请求指教仍会引起疑问。手持麈尾教导学生,手持斧钺指挥军队。就像手持玉器一样恭敬,也许就不会有后悔追悔之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下士”与“德人”的行为举止,强调了谨慎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诗中“四体非槁木,焉得常无为”一句,既是对“无为”哲学的反思,也是对人生应有作为的肯定。诗人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如“衔袖未出时”、“脱若役吾仆”,展现了君子应有的谦逊与深思。最后,诗人以“执玉恭”作结,强调了恭敬的态度对于避免后悔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于德行修养的重视。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