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云间贵公子,玉骨秀横秋。十年流落冰雪,香叆紫貂裘。灯火春城咫尺,晓梦梅花消息,茧纸写银钩。老矣黄尘眼,如对白蘋洲。 世间物,唯有酒,可忘忧。萧闲一段归计,佳处著君侯。翠竹江村月上,但要纶巾鹤氅,来往亦风流。醉墨蔷薇露,洒遍酒家楼。
拼音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一作“又”。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花影》是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借物抒怀,比喻新巧,意新语工,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花影重重“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是“上”,而不是“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几度呼唤儿童,却“扫不开”花影,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太阳落山,花影刚刚被“收”拾去,月亮又将它“送”过来了,这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香叆(ài):香气浓郁。
  • 紫貂裘: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衣,代表高贵。
  • 茧纸:古代一种质地细腻的纸。
  • 银钩:比喻书法笔迹。
  • 白蘋洲:指水边的美景。
  • 纶巾鹤氅(guān jīn hè chǎng):纶巾,古代一种头巾;鹤氅,古代一种外套,两者均指文人的服饰。
  • 蔷薇露:指酒,因其香气如蔷薇花露。

翻译

云间的贵公子,玉骨般清秀横溢于秋日。十年间流落于冰雪之中,身上穿着香气浓郁的紫貂裘衣。灯火辉煌的春城近在咫尺,清晨梦见梅花的消息,用茧纸书写着银钩般的书法。如今老眼昏花,仿佛面对着白蘋洲的美景。

世间万物,唯有酒能使人忘忧。闲适地计划着一段归乡之旅,美景之中正适合你这样的君子。翠竹环绕的江村,月亮升起,只需穿上纶巾鹤氅,往来间亦显得风流倜傥。醉意中挥洒着如蔷薇露般的墨迹,洒满了酒家楼。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贵公子流落异乡的生活和心境。诗中通过“玉骨秀横秋”、“香叆紫貂裘”等词句,展现了其高贵的身份和优雅的气质。后文则通过“唯有酒,可忘忧”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蔡松年

金真定人,字伯坚,号萧闲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守燕山,降金。松年初为元帅府令史,后随军攻宋。熙宗时,为都元帅宗弼总军中六部事。海陵王时,擢迁户部尚书。海陵迁中都,徙榷货务以实都城,复钞引法,皆自松年启之。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吴激齐名,时号吴、蔡体。有《明秀集》。 ► 1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