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 武候

至人视有一如无。见义处,便相扶。三顾出茅庐。莫不是、先生有图。 拯危当世,觉民斯道,佩玉已心枯。遗恨失吞吴。真个是、男儿丈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人: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
  • 茅庐:简陋的草屋,此处指诸葛亮的隐居之地。
  • 拯危:拯救危难。
  • 觉民:启发民众,使民众觉悟。
  • 斯道:此道,指拯救危难、启发民众的道路。
  • 佩玉:古代贵族佩戴的玉饰,此处比喻高贵的品德。
  • 心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 遗恨:留下的遗憾。
  • 吞吴:指未能吞并吴国,实现统一大业。

翻译

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看待事物总是淡然如无。但见到正义之事,便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难道不是因为诸葛亮早有图谋吗?

诸葛亮致力于拯救当世的危难,启发民众,使他们觉悟,他那高贵的品德如同已心灰意冷。留下的遗憾是未能吞并吴国,实现统一大业。这真是个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诸葛亮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能。通过“至人视有一如无”和“见义处,便相扶”的对比,突显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见义勇为的精神风貌。同时,“三顾出茅庐”和“拯危当世,觉民斯道”等句,展现了诸葛亮为国家和民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最后,“遗恨失吞吴”一句,既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遗憾,也彰显了诸葛亮作为男儿丈夫的豪情壮志。

刘秉忠

刘秉忠

元邢州人,初名侃,字仲晦。为僧时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博学多艺,尤邃于《易》及邵雍《皇极经世》。初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寻弃去,隐武安山中为僧。乃马真后元年,忽必烈在潜邸,召留备顾问。上书数千百言,引汉初陆贾“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言,陈说天下大计。宪宗时,从灭大理,每以天地之好生,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及即位,秉忠采祖宗旧典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中统五年,还俗改名,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建议以燕京为首都,改国号为大元,以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一代成宪,皆自秉忠发之。卒谥文正。有《藏春集》。 ► 1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