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人: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
- 茅庐:简陋的草屋,此处指诸葛亮的隐居之地。
- 拯危:拯救危难。
- 觉民:启发民众,使民众觉悟。
- 斯道:此道,指拯救危难、启发民众的道路。
- 佩玉:古代贵族佩戴的玉饰,此处比喻高贵的品德。
- 心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 遗恨:留下的遗憾。
- 吞吴:指未能吞并吴国,实现统一大业。
翻译
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看待事物总是淡然如无。但见到正义之事,便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难道不是因为诸葛亮早有图谋吗?
诸葛亮致力于拯救当世的危难,启发民众,使他们觉悟,他那高贵的品德如同已心灰意冷。留下的遗憾是未能吞并吴国,实现统一大业。这真是个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诸葛亮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能。通过“至人视有一如无”和“见义处,便相扶”的对比,突显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见义勇为的精神风貌。同时,“三顾出茅庐”和“拯危当世,觉民斯道”等句,展现了诸葛亮为国家和民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最后,“遗恨失吞吴”一句,既表达了对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遗憾,也彰显了诸葛亮作为男儿丈夫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