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午六月:指某年的六月。
- 柔川: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地主:指当地的权贵或主人。
- 杨溪:溪流名。
- 梢梢:形容竹子细长的样子。
- 不遣栽:不让人种植。
- 水风:水面的风。
- 横笛语:横笛的声音,比喻音乐。
- 刺船:划船。
- 朱老: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书及:书信到达。
- 黄郎: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使者。
- 使往回:使者来回传递消息。
- 困饿:因饥饿而困顿。
- 皮骨:形容身体极度消瘦。
- 故人:老朋友。
- 惊猜:惊讶和怀疑。
翻译
六月的甲午年,我在柔川卧病,写下这五首诗呈给当地的主人。
杨溪的水在积雨后绿得像苔藓一样,竹林茂密,细长的竹子不让人种植。 我自爱那水面上吹来的风,伴随着横笛的音乐,想要乘着秋水涨潮时划船来此。 我躺着,任由朱老的诗句泼洒,书信随着黄郎的使者来回传递。 因饥饿而困顿,只剩下皮包骨头的我,老朋友初次见到我,恐怕会感到惊讶和怀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柔川卧病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杨溪、竹林、水风和横笛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自然画面。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透露出因病痛和饥饿而身体极度虚弱的境况。诗的最后,作者以自嘲的口吻,预想老朋友见到自己时的惊讶,增添了一丝幽默与无奈,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的乐观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潘伯脩
伯脩,字省中,黄岩人。至正间,尝三中省试。方谷珍乱,劫致之海上,欲官之,不从,遂死于难。应梦虎作诗吊之,有「嵇康未必轻钟会,黄祖何曾爱祢衡」之句。今读其诗,缠绵感慨,多出入于二李之间。如《燕山秋望》、《丙申元旦》诸诗,则忠君爱国之心,固蔼然溢于言外也。
► 39篇诗文
潘伯脩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送夏君美宪使出使回浙 》 —— [ 元 ] 成廷圭
- 《 和应之盛夏 》 —— [ 宋 ] 张耒
- 《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耕 》 —— [ 元 ] 赵孟頫
- 《 申前意和圆机绝句梅花 》 —— [ 宋 ] 晁说之
- 《 武林翁康怡进士于吴橙斋所见余黄叶村庄卷谓得古人之法诧为必传以宣德纸徵画藉销长夏并题而归之 其一 》 —— [ 清 ] 项奎
- 《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 》 —— [ 宋 ] 苏轼
- 《 叔逢尊兄同二犹子季夏奉先翁南山先生初忌祠事宿安固山房长侄赋诗和章盈握余时客峨下莫与省扫东望悲哽入秋乃能赓载随韵写情不敢自以为诗也 》 —— [ 宋 ] 韩淲
- 《 破阵子 》 —— [ 宋 ] 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