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台

· 刘因
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 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 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 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山:位于今河北省北部,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山脉。
  • 易水:流经今河北省的一条河流。
  • 区区:形容微小或不重要。
  • 德辉:德行的光辉。
  • 九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八尺,九仞即七十二尺,形容极高。
  •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伊谁:谁,哪个人。
  • 腐鼠:腐烂的老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 饥鸢:饥饿的鹰,比喻贪婪之人。
  • 周道:周朝的治国之道。
  • 二老:指两位贤者。
  • 养民:养育百姓。
  • 王业:帝王的基业。
  • 纵横:交错纷乱,这里指战乱。

翻译

燕山依旧苍翠,易水依旧潺潺。谁能想到,那数尺高的台上,竟蕴含着万古的情感。 后世的人们,依旧对黄金之名趋之若鹜。黄金究竟是什么?竟能左右贤人的轻重。 德行的光辉照耀九仞之高,凤鸟的鸣叫才刚刚响起。是谁将腐烂的老鼠丢弃,却引来饥饿的鹰争抢。 周朝的治国之道日渐东传,两位贤者却向西行去。养育百姓,招揽贤才,帝王的基业由此而成。 黄金与山齐平,却无法阻止战乱的蔓延。夕阳西下,荒台之上,山水依旧清幽。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燕山、易水、黄金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人性贪婪的深刻感慨。诗中,“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表达了自然永恒、人事易逝的对比,而“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则巧妙地将黄金台的历史厚重感呈现出来。后文通过对黄金的质疑和对德行、贤才的赞美,进一步批判了世人对物质的盲目追求,强调了德行和贤才的重要性。结尾处,“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则以景结情,留下了深远的意境和无尽的遐想。

刘因

刘因

元保定容城人,字梦吉,初名骃,字梦骥,号静修。学宗程朱,而兼采陆九渊之说。家居教授,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学行荐于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辞归。有《静修文集》。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