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壬寅二月廿一日雍虞岂临江宋□道士刘旻李文同登西峰之烟云台以登高望远为韵各赋四首

炎运昔中否,仙吏乃遁逃。 朝命三山侣,夕谢九州豪。 碧堰俨遗躅,杉桂若旌旄。 登览值春晏,微雨洒兰皋。 俯窥石壁峭,仰羡天路高。 愧无谢客才,翰墨聊复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炎运:指国家的命运或时运。
  • 中否:中止或衰败。
  • 仙吏:指隐居或修道的人。
  • 遁逃:逃离,隐退。
  • 三山侣:指隐居山中的同伴。
  • 九州豪:指天下间的英雄豪杰。
  • 碧堰:青绿色的堤坝。
  • 遗躅:遗留下来的足迹。
  • 杉桂:杉树和桂树,这里指山中的树木。
  • 旌旄: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这里比喻树木的茂盛。
  • 春晏:春末。
  • 兰皋: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
  • 谢客才:谢灵运的才华,谢灵运是南朝宋的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

翻译

国家的命运曾一度中止衰败,那些隐居的修道者也选择了逃离。朝廷的命令召集了山中的隐士,而夜晚则告别了天下的英雄豪杰。青绿色的堤坝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山中的杉树和桂树如同茂盛的旗帜。在这样的春末时节,我们登上了烟云台,微雨洒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俯瞰着陡峭的石壁,仰望着高远的天空。我感到惭愧,没有谢灵运那样的才华,只能随手操起翰墨,写下这些文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与同伴在春末登高望远的情景,通过对国家命运、隐士生活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炎运”、“仙吏”、“碧堰”等,构建了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画面。同时,通过对“谢客才”的自谦,展现了作者的谦逊和对文学的热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刘永之

元临江清江人,字仲修,号山阴道士。少随父宦游,治《春秋》学,工诗文,善书法。日与杨伯谦、彭声之辈讲论风雅,当世翕然宗之。明洪武初征至金陵,以重听辞归。有《山阴集》。 ► 1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