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伯长待制

· 杨载
挥鞭远过御沟斜,出院时时见暮鸦。 已入玉堂同视草,还趋琼砌共观花。 兽炉香绕窗前雾,蜡炬光摇帐底霞。 此去天津元不隔,何须八月泛灵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伯长待制:人名,待制是官职名。
  • 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 玉堂:指翰林院。
  • 视草:校勘书籍。
  • 琼砌:玉石台阶,指皇宫。
  • 兽炉:兽形的香炉。
  • 蜡炬:蜡烛。
  • 天津:指银河。
  • 灵槎:传说中能乘往天河的船筏。

翻译

挥动马鞭,远远地越过斜斜的御沟,每当离开宫院,总能见到暮色中的乌鸦。 曾经一同进入翰林院校勘书籍,也曾一起在皇宫中共赏花朵。 兽形的香炉中,香气缭绕在窗前的雾气里,蜡烛的光芒在帐篷底下摇曳,如同霞光。 从这里到银河其实并不遥远,何必等到八月才乘船去寻找天河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宫廷中的生活片段,通过“御沟”、“玉堂”、“琼砌”等词汇,展现了皇宫的富丽与神秘。诗中“兽炉香绕”与“蜡炬光摇”两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宫廷夜晚的静谧与温馨。结尾的“天津”与“灵槎”则带有浪漫的遐想,表达了诗人对遥远天河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世界的不舍与留恋。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