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吏部张尚书

· 杨载
复喜清朝用大贤,玉音俄对广庭宣。 姚崇已托君臣契,李泌终操将相权。 此日经纶须展布,他时简册要流传。 渊明有待公田米,可念江湖久弃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音:指皇帝的声音或旨意。
  • :不久,很快。
  • 广庭:宽阔的庭院,这里指朝廷。
  • 姚崇: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
  • 君臣契:君主与臣子之间的默契或信任。
  • 李泌:唐朝政治家,曾任宰相。
  • 将相权:指掌握国家军事和政治大权的地位。
  • 经纶:原指整理丝线,比喻治理国家。
  • 展布:展开,实施。
  • 简册:古代的文书,这里指史书。
  • 流传:传下去,传播。
  • 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 有待:有所期待。
  • 公田米:指国家分配的田地所产的米。
  • 江湖:指民间或远离朝廷的地方。
  • 弃捐:抛弃,遗弃。

翻译

再次欢喜清朝任用大贤人,皇帝的声音很快在朝廷中宣布。 姚崇已经与君主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李泌最终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 此时此刻,国家的治理需要展开实施,将来这些事迹要在史书中流传。 陶渊明曾期待国家的田地能产出米粮,可叹江湖之中,许多英才久已被遗弃。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朝重用贤才的喜悦,以及对国家治理和历史记载的深切关注。诗中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名臣姚崇和李泌,强调了贤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后两句则通过引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对被遗忘的英才的同情,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评。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人才命运的深刻思考。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