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王伯修见寄

· 赵汸
数间茅屋倚巑岏,莫道天宽地亦宽。 孙子啸馀山寂寂,阮生哭后路漫漫。 扶摇万里非吾事,栖息一枝聊自安。 羡尔龙潭宾主好,牙签插架日同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巑岏(cuán wán):形容山势险峻。
  • 孙子啸馀:指孙登的长啸声在山中回荡。孙登,三国时期隐士,善长啸。
  • 阮生哭后:指阮籍的哭声。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常以哭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 扶摇万里:比喻志向远大,意欲高飞。
  • 栖息一枝: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远大。
  • 龙潭:此处可能指隐居之地。
  • 牙签插架:形容书籍排列整齐,可供阅读。

翻译

几间茅屋依傍在险峻的山旁,不要说天空宽广,地面也宽广。 孙登的长啸声在山中回荡,显得山中更加寂静;阮籍的哭声之后,前路显得更加漫长。 我并不追求远大的志向,只想在一处安稳地栖息。 羡慕你们在龙潭的宾主关系和谐,每天一起阅读排列整齐的书籍。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赵汸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满足。诗中通过“巑岏”、“孙子啸馀”、“阮生哭后”等意象,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深远,以及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自足。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扶摇万里”与“栖息一枝”,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只愿安于现状的心境。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美好向往。

赵汸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有《春秋集传》、《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