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平山堂次黄先生韵
虚堂眄平冈,积翠淩天半。
彷像识瑶台,熹微窥玉案。
颇疑巨灵力,刬削非一旦。
森森古树齐,奕奕朝霞烂。
地近巘易陟,池清莲不蔓。
莺啼午梦残,客至琴声断。
胜境契中襟,雅怀知弗畔。
翛然忘物我,讵肯存崖岸。
马迹遍幽燕,华颠乐村闬。
居夷非矫曲,悼猛得前算。
巇崄世所趋,真淳日彫散。
跬步视安危,片言几理乱。
苟能领斯会,未觉身为患。
嘉谋谅贻厥,岂曰誇殊观。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眄(miǎn):斜视,这里指远望。
- 彷像:仿佛,好像。
- 熹微:微弱的光亮。
- 巨灵:神话中的大力神。
- 刬削(chǎn xuē):削除,削减。
- 奕奕:光彩照人的样子。
- 巘(yǎn):山峰。
- 陟(zhì):登高。
- 雅怀:高雅的情怀。
- 弗畔:不违背。
- 翛然(xiāo rán):自由自在的样子。
- 讵肯:岂肯。
- 华颠:指年老。
- 村闬(hàn):村庄。
- 居夷:居住在边远之地。
- 巇崄(xī xiǎn):艰险。
- 彫散:凋零散落。
- 跬步(kuǐ bù):半步,比喻极短的距离。
- 贻厥:遗留。
翻译
我站在空旷的大堂中,远望平缓的山冈,那里的翠绿仿佛触及天际。仿佛看到了瑶台仙境,微弱的光线中窥见了玉案。我怀疑这是巨灵神的力量,一夜之间削减而成。古老的树木整齐排列,朝霞灿烂如锦。地势接近山峰,容易攀登,池水清澈,莲花不蔓生。黄莺的啼叫打破了午后的梦境,客人到来,琴声戛然而止。这胜境与我的内心相契合,高雅的情怀并未违背。我自由自在,忘却了物我之分,岂肯拘泥于界限。马蹄遍布幽燕之地,年老时仍乐于村庄的生活。居住在边远之地并非矫情,而是为了悼念猛士,得到前人的智慧。世人都追求艰险之地,真正的淳朴日渐凋零。每一步都关乎安危,片言只语可能决定理乱。如果能领会这其中的意义,就不会觉得生命是一种负担。美好的谋略是留给后人的,岂只是夸耀非凡的景观。
赏析
这首作品以平山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超脱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诗中“虚堂眄平冈,积翠淩天半”等句,以壮丽的自然景象映衬出作者的豁达与超然。后文通过对世态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真淳之道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漠。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赵汸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有《春秋集传》、《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