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苏公哀挽

塞垣重镇雪云堆,画诺人称幕府材。 流马道艰逢岁俭,涸鱼民病得春回。 阳关犹记歌《三叠》,杜老俄成赋《八哀》。 夜静燕台山月冷,祇疑化鹤一归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塞垣(sài yuán):边塞的城墙。
  • 画诺(huà nuò):签字表示同意,这里指处理公务。
  • 流马: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这里指运输困难。
  • 涸鱼(hé yú):干涸的鱼,比喻困境中的民众。
  • 阳关:古代关隘名,这里指边关。
  • 《三叠》:古代歌曲名,这里指苏公的歌曲。
  • 《八哀》:古代诗篇名,这里指杜甫的诗作。
  • 燕台:古代台名,这里指高台。
  • 化鹤:传说中仙人化为鹤的典故,这里指苏公的灵魂。

翻译

边塞的重镇被雪云覆盖,处理公务的人被称为幕府的才俊。 运输的道路艰难,正值岁荒,民众如干涸的鱼儿,春天带来了一线生机。 还记得在边关歌唱《三叠》,杜甫不久前才创作了《八哀》。 夜深了,燕台上的山月显得格外冷清,只觉得苏公的灵魂仿佛化作鹤儿归来了。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和对苏公的怀念,展现了边疆的艰苦和民众的困苦。诗中“塞垣重镇雪云堆”一句,以雪云堆积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严寒和荒凉。后文通过“流马道艰逢岁俭,涸鱼民病得春回”进一步以比喻手法,表达了民众在艰难岁月中的困苦和对春天的期盼。结尾的“夜静燕台山月冷,祇疑化鹤一归来”则巧妙地运用了化鹤的典故,寄托了对苏公的深切怀念和对其灵魂归来的美好想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边疆守卫者和民众的同情与敬意。

邓文原

元绵州人,徙钱塘,字善之,一字匪石。博学工古文。世祖时辟为杭州路儒学正,调崇德州教授,擢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累迁翰林待制,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鞫狱明敏。英宗至治间,召为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泰定帝时,召拜翰林侍讲学士、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均以疾辞。为人内严而外恕,家贫而行廉。有后人所辑《巴西集》。 ► 1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