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太朴以经筵检讨奉诏求故宋遗书作诗赠之

宣文阁上危夫子,日侍经筵眷遇优。 祗阅秘书供御览,旁求遗籍赞皇猷。 琅琊南渡终承晋,昭烈西征亦继刘。 公论自存千载下,圣人直笔在春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危太朴:人名,即诗中的“危夫子”,指危素,字太朴。
  • 经筵检讨:古代官职,负责整理和校对经典文献。
  • 眷遇优:受到优待和重视。
  • 秘书:指官方收藏的书籍。
  • 御览:皇帝亲自阅读。
  • 遗籍:失传或散佚的书籍。
  • 赞皇猷:辅助国家大政。
  • 琅琊南渡:指晋朝南渡,琅琊是地名,晋朝南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 昭烈西征:指刘备西征,昭烈是刘备的谥号。
  • 公论:公众的评价或意见。
  • 圣人直笔:指圣人直接记录历史,即正直不阿地记录历史。
  • 春秋:古代史书,这里泛指历史记载。

翻译

宣文阁上的危太朴夫子,每日在经筵上侍奉,受到皇帝的优待和重视。他只负责阅读秘书供皇帝御览,同时寻求失传的书籍来辅助国家大政。琅琊王南渡后终究继承了晋朝,昭烈帝西征也是继承了刘氏的基业。公众的评价自会在千年之后留存,而圣人正直地记录历史,这些都体现在《春秋》之中。

赏析

这首诗赞扬了危太朴在经筵上的辛勤工作和他对文化遗产的贡献。诗中通过提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琅琊南渡和昭烈西征,来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重要性。最后,诗人强调了历史的公正记录,即“圣人直笔在春秋”,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和对危太朴工作的肯定。整首诗语言庄重,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岑安卿

岑安卿

元馀姚人,字静能。号栲栳山人。尝作三哀诗吊宋遗民之在里中者。沦落不偶。有《栲栳山人集》。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