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南山何崔嵬,丁丁伐嘉木。 伐木将安施,饰此轮与毂。 良材莫自致,弃置河水曲。 党人偷且閒,不穫有馀粟。 况无猎较功,大庖有馀肉。 彼美蓬庐士,薇藿不满腹。 饥渴岂弗怀,徒食乃所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势高大雄伟。
  • 丁丁:伐木的声音。
  • 轮与毂:车轮和车轴,这里指代车辆。
  • 良材:优质的木材。
  • 党人:指当时的官员或贵族。
  • 猎较:打猎比赛。
  • 大庖:指贵族的厨房,这里指贵族的饮食。
  • 蓬庐士:指居住在简陋房屋中的士人。
  • 薇藿(wēi huò):指野菜,这里泛指粗劣的食物。
  • (nǜ):羞愧。

翻译

南山多么雄伟高大,伐木声丁丁作响,砍伐着美好的树木。砍下的木材将用于何处?用来装饰车辆。优质的木材无法得到应有的利用,被弃置于河边。当时的官员们偷懒且闲散,连剩余的粮食都不去收割。更不用说没有打猎比赛的功绩,贵族的厨房里还有多余的肉食。而那位美丽的隐士,却连野菜都吃不饱。他难道不渴望食物吗?只是徒劳地吃着,感到羞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南山上的优质木材与被弃置的命运,以及贵族与隐士的生活状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隐士的清贫。诗中,“良材”与“弃置”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与不公。同时,通过描绘贵族的奢侈与隐士的贫困,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隐士清高生活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汪泽民

元宁国宣城人,字叔志,号堪老真逸。仁宗延祐五年进士。授岳州路同知,历南安、信州、平江三路总管府推官,治狱明敏。调兖州知州,除国子司业,与修辽金宋三史,书成,迁集贤直学士,寻以礼部尚书致仕。与张师愚合编有《宛陵群英集》。卒谥文节。 ► 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