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易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西部。
  • 萧森:形容景色凄凉。
  • 征鞍:指旅途中的马鞍。
  • 卸却:卸下。
  • 孤舟:单独的一只船。
  • 烟笼:烟雾笼罩。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猿啼:猿猴的叫声。
  • 月印:月光照射。
  • 平沙:平坦的沙滩。
  • 雁叫:大雁的叫声。
  • 砧杵:捣衣的工具,这里指捣衣声。
  • 鼓鼙:古代军中常用的鼓,这里指鼓声。
  • 击筑: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这里指击筑的声音。
  • 悲歌:悲伤的歌曲。
  • 寒光:寒冷的光芒,这里指易水的波光。

翻译

在芦苇凄凉的古渡口,卸下马鞍登上孤舟。 烟雾笼罩着古老的树木,夜晚猿猴啼叫,月光照射在平坦的沙滩上,秋天大雁叫声。 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增添了旅人的泪水,鼓声一响就激起了人们的忧愁。 当年击筑悲歌的地方,一片寒冷的光芒凝固不动。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易水河畔的凄凉景象,通过芦苇、孤舟、烟雾、古木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哀愁的氛围。诗中“猿啼夜”、“雁叫秋”等动物的声音,更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后两句通过对捣衣声和鼓声的描写,进一步以声音来渲染旅人的思乡之情和忧愁。结尾的“击筑悲歌”和“寒光凝不流”则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时光的凝固,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汪元量

宋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度宗咸淳间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宋亡,随北去。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