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

龌龊复龌龊,昔闻今始见。 一月不梳头,一月不洗面。 饥则嚼乾粮,渴则啖雪片。 困来卧毡房,重裘颇相恋。 故衣连百结,虮虱似珠串。 平明猎阴山,鹰犬逐人转。 呱呱冻欲僵,老娃泪如霰。 忽有使臣来,宣赐尚方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龌龊(wò chuò):肮脏,不干净。
  • 乾粮(gān liáng):干粮,指干燥的粮食或食品。
  • (dàn):吃。
  • 毡房(zhān fáng):用毡子搭建的帐篷。
  • 重裘(chóng qiú):厚重的皮衣。
  • 虮虱(jǐ shī):虱子及其卵。
  • 平明(píng míng):天刚亮的时候。
  • 猎阴山(liè yīn shān):在阴山狩猎。
  • 鹰犬(yīng quǎn):猎鹰和猎犬。
  • 呱呱(gū gū):形容婴儿哭声。
  • 老娃(lǎo wá):老妇人。
  • (xiàn):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 尚方膳(shàng fāng shàn):皇帝赐予的膳食。

翻译

肮脏又肮脏,以前只是听说,今天才真正见到。一个月不梳头,一个月不洗脸。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吃雪片。困了就在毡房里睡觉,厚重的皮衣让人依恋。旧衣服上满是补丁,虱子像珠串一样。天刚亮就在阴山狩猎,猎鹰和猎犬追逐着人。婴儿冻得快要僵硬,老妇人泪如小冰粒。忽然有使臣来,宣赐皇帝的膳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边疆生活的艰苦画面。诗中通过“龌龊”、“不梳头”、“不洗面”等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边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嚼乾粮”、“啖雪片”、“卧毡房”等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艰苦生活的感受。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猎阴山”、“鹰犬逐人转”等场景,展现了边疆人民的生活不仅仅是艰苦,还有着与自然斗争的勇气和坚韧。最后,“忽有使臣来,宣赐尚方膳”则带来了意外的转机,暗示了皇恩浩荡,为这幅艰苦的画面带来了一线希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边疆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汪元量

宋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度宗咸淳间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宋亡,随北去。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