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柘枝舞罢竹枝歌,风烛须臾奈尔何。马玉池中鸿雁密,定王台上骆驼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柘枝舞:一种古代舞蹈,起源于唐代,以舞者手持柘枝(一种植物枝条)而得名。
  • 风烛:比喻人的生命短暂如风中之烛。
  • 须臾:极短的时间。
  • 马玉池: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某个池塘或湖泊。
  • 鸿雁:大雁,常用来比喻书信或传递消息的人。
  • 定王台:地名,古代建筑,可能是某个王公贵族的观景台或行宫。
  • 骆驼: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这里可能指商队或使者。

翻译

舞蹈结束,竹枝歌起,人生短暂如风中之烛,又能奈何。马玉池中,鸿雁成群,传递着远方的消息;定王台上,骆驼络绎不绝,商旅使者往来频繁。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柘枝舞与竹枝歌的交替,以及马玉池与定王台的景象,表达了人生短暂与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风烛须臾”形象地比喻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而“鸿雁密”与“骆驼多”则展现了信息的传递与人们的往来,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更迭。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汪元量

宋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度宗咸淳间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宋亡,随北去。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