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观雪王昭仪相邀割驼肉

北征已十年,抑郁悲局促。 拄杖看天山,雪光皎如玉。 满目鹯鹰飞,晴天猎鸿鹄。 羁人灶无炊,竟夕枵其腹。 美人塞边来,邀我分豆粥。 手持并铁刀,欣然割驼肉。 勿诮草堂翁,一饱死亦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抑郁:心情压抑,忧愁。
  • 局促:狭窄,不宽敞,比喻心情或处境受限制。
  • 拄杖:用拐杖支撑身体。
  • 皎如玉:像玉一样洁白明亮。
  • 鹯鹰:一种猛禽,这里指各种猛禽。
  • 鸿鹄:大雁和天鹅,比喻高远的志向。
  • 羁人:旅人,游子。
  • 灶无炊:没有做饭的火,指没有食物。
  • 竟夕:整夜。
  • 枵其腹:空腹,饿肚子。
  • 美人:这里指王昭仪。
  • 豆粥:用豆子煮的粥。
  • 并铁刀:双刃的铁刀。
  • :责备,讥讽。
  • 草堂翁:作者自指,草堂是简陋的住所。

翻译

北征已经十年,心情压抑且感到局促。 拄着拐杖仰望天山,雪光洁白如玉。 满眼都是飞翔的猛禽,晴朗的天空下猎捕着大雁和天鹅。 作为旅人,我的灶上没有炊烟,整夜饿着肚子。 从塞边来的美人王昭仪,邀请我分享豆粥。 她手持双刃的铁刀,高兴地割下驼肉。 不要责备我这个草堂的老翁,能有一顿饱饭,死也值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北征十年后的孤独与困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诗中,“天山”、“雪光”等意象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而“羁人灶无炊”则深刻反映了作者的艰辛生活。王昭仪的出现和她的慷慨分享,为诗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人情味。结尾的“一饱死亦足”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现状的无奈接受。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作者在边塞生活中的坚韧与豁达。

汪元量

宋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度宗咸淳间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宋亡,随北去。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