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篥引
西瑛为我吹筚篥,发我十年梦相忆。
钱唐月夜凤凰山,曾听酸斋吹铁笛。
初吹一曲江风生,馀响入树秋呜咽。
再吹一曲江潮惊,愁云忽低霜月黑。
坐中听者六七人,半是江湖未归客。
欢者狂歌绕树行,悲者垂头泪沾膝。
我时夺却酸斋笛,敛襟共坐松根石。
脱略悲欢万念消,悟声无性闻无迹。
西瑛筚篥且莫吹,筚篥从古称悲栗。
悲欢茫茫塞天地,人情所感无今昔。
山僧尚赖双耳顽,请为西瑛吐胸臆。
声闻相触妄情生,闻尽声亡情自释。
尽闻莫谓闻无声,机动籁鸣无间隔。
亡声莫谓声无闻,去来历历明喧寂。
吹者之妙余莫知,闻者之悟公莫测。
公归宴坐懒云窝,心空自有真消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筚篥(bì lì):古代一种管乐器,形似笛子,音色悲凉。
- 酸斋:可能指一位名叫酸斋的乐师或文人。
- 铁笛:一种用铁制成的笛子,音色独特。
- 江风:江上的风。
- 馀响:余音。
- 秋呜咽:形容秋天的声音悲凉,如同哭泣。
- 江潮惊:江潮汹涌,令人心惊。
- 霜月黑:霜降时的月亮显得格外暗淡。
- 江湖未归客:指流浪在外的游子。
- 脱略悲欢:超脱于悲喜之外。
- 声闻相触:声音与听觉相接触。
- 妄情生:虚妄的情感产生。
- 闻尽声亡:听觉消失,声音也随之消失。
- 机动籁鸣:自然界的声音随着机缘而响起。
- 去来历历:过去和现在的事情清晰可见。
- 明喧寂:明白喧嚣与寂静。
- 宴坐懒云窝:形容悠闲地坐着,如同在云中。
- 心空自有真消息:内心空灵,自然能领悟真正的道理。
翻译
西瑛为我吹奏筚篥,勾起了我十年前的回忆。在钱唐的月夜,凤凰山上,我曾听过酸斋吹奏铁笛。一开始,他吹奏的曲子如同江风生起,余音在树间回荡,秋天的声音悲凉如同哭泣。再次吹奏时,江潮汹涌,令人心惊,愁云密布,霜月显得格外暗淡。当时坐中听者有六七人,大多是流浪在外的游子。欢快的人狂歌绕树而行,悲伤的人低头泪流满面。我那时夺走了酸斋的笛子,与他一同坐在松树下的石头上。超脱于悲喜之外,我领悟到声音的无常和听觉的虚幻。西瑛,请不要再吹筚篥了,筚篥自古以来就称为悲栗。悲欢离合充斥着天地,人们的情感感受不分古今。山中的僧人虽然耳拙,但我仍要为西瑛表达我的感受。声音与听觉相接触,虚妄的情感随之产生,当听觉消失,声音也随之消失,情感自然得到释放。不要以为听觉消失就没有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随着机缘而响起,没有间隔。不要以为声音消失就没有听觉,过去和现在的事情清晰可见,明白喧嚣与寂静。吹奏者的妙处我无法知晓,听者的领悟你也难以测度。你回去后悠闲地坐在云中,内心空灵,自然能领悟真正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通过筚篥的吹奏,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声音与情感的交织。诗中,筚篥的悲凉之音与铁笛的激昂之声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音乐与人生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