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元: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
- 淮口:淮河的河口。
- 孤棹:孤舟。
- 三更:古代夜间分为五更,三更大约是晚上11点到1点。
- 欹枕:斜靠在枕头上。
- 题柱:古代文人题诗于柱上,此处指诗人的思绪。
- 绕梁声:形容歌声或音乐声悠扬,久久不散。
- 锦帆天子:指隋炀帝,因其南巡时使用锦帆。
- 狂魂魄:形容极度兴奋或放纵的精神状态。
翻译
秋叶飘落在平静的水面上,我独自乘舟,已是深夜三更。 秋夜的凉雾和露水侵袭着灯火,寂静的夜晚,鱼龙似乎逼近岸边游动。 斜靠在枕头上,思绪正牵挂在题诗的柱子上,隔着楼,是谁在转动着绕梁的歌声? 那位锦帆天子,他的魂魄应该还在狂放中,应该会经过扬州,去看那明亮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元夜泊淮口的静谧与孤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木叶回飘水面平”、“秋凉雾露侵灯下”,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夜晚氛围。诗中的“夜静鱼龙逼岸行”一句,既展现了夜晚的神秘,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思索。结尾提及“锦帆天子”,则是对历史的一种遥想,增添了诗的深度和广度,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沉思。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
罗隐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秋夜即事 》 —— [ 清 ] 王朴
- 《 齐天乐 · 甲戌清明雨中感春 》 —— [ 元 ] 邵亨贞
- 《 七月十有五夜一再梦故舒州使君侍御公宛如平生且于其案间得若纸若缯者一沓皆公所书或印者翻之有如帜者三有曰苛政曰赃吏忘其一焉问傍立者以何所用云始朝议欲遣公为某使故建此云觉而赋诗四绝 其一 》 —— [ 宋 ] 赵蕃
- 《 同子文材翁子直萧巨济中元夜东园望月二首 》 —— [ 宋 ] 杨万里
- 《 辛未中元记梦梦与一僧谈世事良久问答中有凡事如此汝曹勉之之语既而造一境如仙家居厥明用梦中八字为偈末章反骚 》 —— [ 宋 ] 王迈
- 《 江南潮灾叹七首 其五 》 —— [ 清 ] 弘历
- 《 七月十五日城中晚归 》 —— [ 明 ] 沈周
- 《 寿益垣丙午中元日生 》 —— [ 宋 ] 黄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