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

· 罗隐
汉代簪缨盛,梁园雉堞雄。 物情须重德,时论在明公。 族大踰开魏,神高本降嵩。 世家惟蹇谔,官业即清通。 翰苑论思外,纶闱啸傲中。 健豪惊綵凤,高步出冥鸿。 履历虽吾道,行藏必圣聪。 绛霄无系滞,浙水忽西东。 庾监高楼月,袁郎满扇风。 四年将故事,两地有全功。 去去才须展,行行道益隆。 避权辞宪署,仗节出南宫。 雁影相承接,龙图共始终。 自然须作砺,不必恨临戎。 幕下莲花盛,竿头㺗佩红。 骑儿逢郭伋,战士得文翁。 人地应无比,箪瓢奈屡空。 因思一枝桂,已作断根蓬。 往事应归捷,劳歌且责躬。 殷勤信陵馆,今日自途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簪缨(zān yīng):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
  • 雉堞(zhì dié):城墙上的矮墙。
  • 蹇谔(jiǎn è):忠诚正直。
  • 纶闱(lún wéi):指皇帝的文书处。
  • 冥鸿(míng hóng):高飞的鸿雁,比喻高才之士。
  • 绛霄(jiàng xiāo):指天空。
  • 浙水:指浙江,即钱塘江。
  • 庾监(yǔ jiān):指庾信,南朝文学家。
  • 袁郎:指袁宏,东晋文学家。
  • 郭伋(guō jí):东汉时期的名将。
  • 文翁: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 箪瓢(dān piáo):比喻生活简朴。
  • 断根蓬:比喻无根之草,比喻无依无靠。

翻译

汉代官吏显贵盛行,梁园的城墙雄伟壮观。 人们看重的是德行,当时的舆论都在赞美明公。 家族庞大超越了魏国,神灵高耸本自嵩山。 世家忠诚正直,官职清廉通达。 在翰苑中思考之外,在纶闱中自由自在。 健壮的豪杰惊动了彩凤,高步走出如同高飞的鸿雁。 经历虽是我的道路,行踪必定是圣明的选择。 在天空中没有束缚,浙江的水忽然东西分流。 庾信在楼上看到月亮,袁宏满扇风。 四年按照旧例,两地都有全功。 去去才能展现,行行道路更加隆盛。 避开权势辞去宪署,持节出使南宫。 雁影相互承接,龙图共同始终。 自然需要磨砺,不必怨恨临战。 幕下莲花盛开,竿头挂着红色的佩饰。 年轻人遇到郭伋,战士得到文翁的指导。 人才和地位无人能比,生活简朴却常空虚。 因为思念一枝桂花,已经成了无根的草。 往事应该归于迅速,劳歌且自责。 殷勤地信陵馆,今日自己感到途穷。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汉代官吏显贵、家族庞大、世家忠诚正直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风尚。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冥鸿”、“断根蓬”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绛霄无系滞,浙水忽西东”,表达了对自由和变化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