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
越岭千峰秀,淮流一派长。
暂凭开物手,来展济时方。
旧迹兰亭在,高风桂树香。
地清无等级,天阔任徊翔。
麈尾谈何胜,螭头笔更狂。
直曾批凤诏,高已冠鹓行。
啸傲辞民部,雍容出帝乡。
赵尧推印绶,句践与封疆。
水占仙人吹,城留御史床。
嘉宾邹润甫,百姓贺知章。
席煖飞鹦鹉,尘轻驻骕骦。
夜歌珠断续,晴舞雪悠扬。
化向棠阴布,春随棣萼芳。
盛名韬不得,雄略晦弥彰。
自愧三冬学,来窥数仞墙。
感深惟刻骨,时去欲沾裳。
想望鱼烧尾,咨嗟鼠啮肠。
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
题柱心犹壮,移山志不忘。
深惭百般病,今日问医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麈尾(zhǔ wěi):古代文士用来拂尘的麈尾,象征着清谈。
- 螭头(chī tóu):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生物,常用来形容文笔雄健。
- 凤诏:皇帝的诏书,象征着尊贵和权威。
- 鹓行(yuān xíng):古代官员的行列,比喻高官显贵。
- 棠阴:指贤人的庇护或影响。
- 棣萼(dì è):比喻兄弟和睦,也指兄弟的友谊。
- 韬(tāo):隐藏,不显露。
- 蹇拙(jiǎn zhuō):笨拙,不灵活。
- 沧浪:古代水名,也用来比喻隐居或清高的生活。
翻译
越岭的山峰秀丽,淮河的水流绵长。 暂时凭借开创新局的手,来展现济世的方法。 旧时的兰亭依旧在,高风中桂树香气四溢。 地虽清雅无等级之分,天空广阔任鸟儿自由飞翔。 麈尾的清谈何等胜过,螭头的笔墨更加狂放。 曾经直接批阅凤诏,高居官位已久。 辞别民部,从容离开帝都。 赵尧推让印绶,句践与封疆。 水边仙人的吹奏,城留御史的床榻。 嘉宾如邹润甫,百姓如贺知章。 席上温暖如飞鹦鹉,尘轻如驻骕骦。 夜晚歌声断续,晴天舞蹈雪花般悠扬。 化作棠阴般的影响,春随棣萼般芬芳。 盛名虽隐藏不显,雄略却愈加显著。 自愧三冬之学,来窥数仞之墙。 感慨深至刻骨,时光流逝欲沾裳。 想望鱼烧尾,咨嗟鼠啮肠。 可能因笨拙,便合老于沧浪。 题柱心志犹壮,移山之志不忘。 深感百般病痛,今日求问医王。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对王大夫的赞美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王大夫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敬仰。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麈尾谈何胜”和“螭头笔更狂”,展现了王大夫的文采和才华。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自身的谦逊和对学问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罗隐的诗歌才华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