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颂
注释
- 说通:言语表达通达。
- 心通:心灵领悟通达。
- 顿教法:即顿悟的教法,指佛教中主张直接迅速达到觉悟的方法。
- 出世:超越世俗。
- 邪宗:错误的宗派或信仰。
- 迷悟:迷惑与觉悟。
- 顿教:即顿悟的教法。
- 悉:全部,完全。
- 合离:结合与分离。
- 惠日:智慧的光明。
- 三障:佛教中指烦恼障、业障、报障。
- 色类:指世间万物。
- 菩提:觉悟的智慧。
- 大乘:佛教中的一种教派,强调普渡众生。
翻译
言语表达通达和心灵领悟通达,如同太阳高悬于虚空。 只传授顿悟的教法,超越世俗,破除错误的宗派。 教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迷惑与觉悟有快慢之别。 如果学习顿悟的教法,愚昧之人无法完全理解。 言语表达需要千变万化,结合与分离最终归于一。 在烦恼的黑暗中,常需生出智慧的光明。 邪恶因烦恼而生,正念来时烦恼消除。 邪恶与正念都不需执着,清净至极无余。 菩提本性清净,起心动念即是妄想。 清净的本性存在于妄想之中,只需正念消除三障。 在世间修行,一切都不妨碍。 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与道相符。 万物自有其道,离开道去寻找道。 寻找道却不见道,最终只会自寻烦恼。 如果想见真正的道,行正就是道。 自己如果没有正心,暗中行事不见道。 真正的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失。 如果看到世间的错误,自己就是错误的。 他人错误我无罪,我错误自己有罪。 只需去除错误的心,打破烦恼。 如果想教化愚昧之人,必须有巧妙的方法。 不让对方有疑惑,即刻显现菩提。 佛法原本在世间,在世间超越世间。 不要离开世间,在外寻求超越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超越世间。 邪恶与正念都放下,菩提本性自然显现。 这只是顿悟的教法,也称为大乘。 迷惑经历无数劫难,觉悟则刹那间。
赏析
这首作品是唐代禅宗大师慧能的修行颂,强调了顿悟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修行的真谛。诗中,慧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修行的核心理念,即通过顿悟达到心灵的清净与觉悟。他指出,修行不应被世俗的烦恼所困,而应通过正念和智慧来超越。诗中的“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和“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等句,深刻表达了通过内心的觉悟来达到真正的清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禅宗的精髓,即通过直接的心灵体验来达到觉悟,而不是依赖复杂的教义和仪式。
慧能
慧能的其他作品
- 《 六祖坛经 · 决疑 · 第一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护法 · 第一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顿渐 · 第二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二节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七节 》 —— [ 唐 ] 慧能
- 《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 》 —— [ 唐 ] 慧能
- 《 示法达偈三首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四节 》 —— [ 唐 ] 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