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颂

· 慧能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说通:言语表达通达。
  • 心通:心灵领悟通达。
  • 顿教法:即顿悟的教法,指佛教中主张直接迅速达到觉悟的方法。
  • 出世:超越世俗。
  • 邪宗:错误的宗派或信仰。
  • 迷悟:迷惑与觉悟。
  • 顿教:即顿悟的教法。
  • :全部,完全。
  • 合离:结合与分离。
  • 惠日:智慧的光明。
  • 三障:佛教中指烦恼障、业障、报障。
  • 色类:指世间万物。
  • 菩提:觉悟的智慧。
  • 大乘:佛教中的一种教派,强调普渡众生。

翻译

言语表达通达和心灵领悟通达,如同太阳高悬于虚空。 只传授顿悟的教法,超越世俗,破除错误的宗派。 教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迷惑与觉悟有快慢之别。 如果学习顿悟的教法,愚昧之人无法完全理解。 言语表达需要千变万化,结合与分离最终归于一。 在烦恼的黑暗中,常需生出智慧的光明。 邪恶因烦恼而生,正念来时烦恼消除。 邪恶与正念都不需执着,清净至极无余。 菩提本性清净,起心动念即是妄想。 清净的本性存在于妄想之中,只需正念消除三障。 在世间修行,一切都不妨碍。 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与道相符。 万物自有其道,离开道去寻找道。 寻找道却不见道,最终只会自寻烦恼。 如果想见真正的道,行正就是道。 自己如果没有正心,暗中行事不见道。 真正的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失。 如果看到世间的错误,自己就是错误的。 他人错误我无罪,我错误自己有罪。 只需去除错误的心,打破烦恼。 如果想教化愚昧之人,必须有巧妙的方法。 不让对方有疑惑,即刻显现菩提。 佛法原本在世间,在世间超越世间。 不要离开世间,在外寻求超越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超越世间。 邪恶与正念都放下,菩提本性自然显现。 这只是顿悟的教法,也称为大乘。 迷惑经历无数劫难,觉悟则刹那间。

赏析

这首作品是唐代禅宗大师慧能的修行颂,强调了顿悟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修行的真谛。诗中,慧能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修行的核心理念,即通过顿悟达到心灵的清净与觉悟。他指出,修行不应被世俗的烦恼所困,而应通过正念和智慧来超越。诗中的“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和“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等句,深刻表达了通过内心的觉悟来达到真正的清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禅宗的精髓,即通过直接的心灵体验来达到觉悟,而不是依赖复杂的教义和仪式。

慧能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 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