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

· 灵一
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支公:指支遁,东晋高僧,字道林,世称支公。
  • 孙许:指孙绰和许询,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与支遁有交往。
  • 形骸:指身体,肉体。
  • 天子诏:皇帝的诏书。
  • 名臣疏:著名大臣的奏疏。
  • 虚无:指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沦误:迷失,误入歧途。
  • 老庄:指老子与庄子,道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竹林贤:指竹林七贤,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以放达不羁著称。
  • 比附:相比,相提并论。

翻译

支公确实高洁逸致,长久以来居住在山林之中。 他时常与孙绰和许询等人游历,岂会只以肉体相遇。 幸运地拒绝了皇帝的诏书,再次阅读了名臣的奏疏。 西晋时期崇尚虚无,南朝已经久远地迷失了方向。 通过谈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完全体会到了逍遥的乐趣。 谁能够成为竹林七贤那样的贤人,与他们风流相比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支公(支遁)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家逍遥思想的认同。诗中提到支公与孙绰、许询的交往,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交流而非物质层面的相遇。诗人通过对西晋和南朝的批评,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最后,诗人以竹林七贤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达到那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灵一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