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考亭收文公书兼聚书
孟氏继孔徂,凤鸟竟寂寞。
千年性命传,造化欲废阁。
生人无所之,死者不可作。
人心万山隔,治统千大落。
天生周与程,得手始撑拓。
百年复考亭,体用遂磅礴。
精密洗粗疏,深厚驱浅薄。
窾郤靡不周,混沌元无凿。
谁家不藏书,心目迷博约。
身为行秘书,所适常迷错。
考亭三十匣,独为百川壑。
万善始有条,列圣元非昨。
千派得一原,灵龟不劳灼。
卷帙浩无边,要处自如跃。
岁月荒苔生,风雨惟丹雘。
翁死六十年,辄起人哀乐。
同心在咫尺,闵此无声铎。
为推去后心,如受生前托。
倬彼得不磨,坏乎赖爰度。
人心已开辟,万象森冲漠。
重搆理斯文,同盟敢无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孟氏:指孟子。
- 孔徂:指孔子去世。
-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比喻贤人。
- 性命:指人的生命和道德本性。
-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和变化。
- 治统:政治统治。
- 周与程:指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 考亭:指朱熹,因其晚年居于福建建阳考亭,故称。
- 体用:事物的本质和作用。
- 磅礴:广大无边。
- 窾郤:空隙,比喻事物的细微之处。
- 混沌:原指宇宙形成前的模糊状态,这里比喻事物的原始状态。
- 博约:广博和简约。
- 行秘书:指行走的图书馆,比喻知识渊博。
- 迷错:迷失方向。
- 灵龟:古代用以占卜的神龟。
- 卷帙:书籍。
- 丹雘:红色的颜料,这里指书籍的装帧。
- 闵:忧虑。
- 倬:显著,高大。
- 爰度:测量,估量。
翻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问,但贤人如凤鸟般已不再出现,显得寂寞。千年来,人的生命和道德本性得以传承,但自然界的创造和变化似乎要废弃这些传统。活着的人无法到达,死去的人也无法复活。人心被万山隔绝,政治统治也分散在各个角落。自然界生出了周敦颐和程颢、程颐这样的学者,他们开始着手开拓学问。百年后,朱熹的出现,使得学问的本质和作用变得广大无边。他们精密地洗涤了粗疏,深厚的学问驱赶了浅薄。事物的细微之处无不周到,事物的原始状态也未被破坏。家家都藏书,但人们的心目却迷失在广博和简约之间。身为行走的图书馆,却常常迷失方向。朱熹的学问如同三十个匣子,独自成为百川的壑谷。各种学问开始有条理,列圣的学问也不是昨日之事。千派学问得到一个源头,灵龟也不必再劳烦占卜。书籍浩如烟海,关键之处自如跃动。岁月使荒苔生长,风雨只留下红色的装帧。朱熹死后六十年,人们时而哀伤时而快乐。同心之人在咫尺之间,忧虑这无声的教诲。为了推广朱熹的学问,如同接受了生前的托付。显著的成就不朽,损坏之处依赖于估量。人心已经开辟,万象森然冲淡。重新构建这学问,同盟者岂能不承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朱熹学问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忧虑。诗中通过对孟子、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历史人物的提及,展现了儒家学问的传承与发展。诗人赞美朱熹的学问如同百川汇聚的壑谷,强调其学问的深厚和精密,同时也表达了对学问传承的担忧和对后人的期望。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如“凤鸟”、“灵龟”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学问传承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