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二首

百丈牵船溯上流,清淮从古有三洲。 浮山堰逐降王去,淝水波因小谢收。 红树有霜还可骑,白蘋无雨更宜舟。 平生自是多行役,莫信吾家马少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百丈:形容绳索极长。
  • 牵船:用绳索牵引船只。
  • :逆流而上。
  • 上流:河流的上游。
  • 清淮:清澈的淮河。
  • 三洲:指淮河中的三个洲岛。
  • 浮山堰:古代水利工程,用于防洪。
  • 降王:指被征服的君王。
  • 淝水波:指淝水之战,东晋击败前秦的战役。
  • 小谢:指东晋名将谢玄,淝水之战的主要指挥者。
  • 红树:指秋天的枫树。
  • :秋霜。
  •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
  • 无雨:没有雨水。
  • 行役:旅途劳顿。
  • 马少游:马祖常的自称,意指自己经常旅行。

翻译

用长长的绳索牵引着船只逆流而上,清澈的淮河自古以来就有三个洲岛。浮山堰随着被征服的君王离去,淝水之战因小谢(谢玄)的胜利而波澜平息。秋天的枫树被霜覆盖,景色宜人,可以骑马欣赏;没有雨水的白蘋更适合乘舟游玩。我这一生总是在旅途中奔波,不要相信我是马少游,一个喜欢安逸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马祖常在淮河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旅途生活的体验。诗中“百丈牵船溯上流”展现了逆流而上的艰辛,而“清淮从古有三洲”则带有历史沧桑感。后两句通过对淝水之战的提及,暗示了历史的转折。最后,诗人以自嘲的口吻结束全诗,表达了自己虽常旅行,但内心并不安于现状的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马祖常

马祖常

元光州人,先祖为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劾奏丞相铁木迭儿十罪,帝黜罢之。累拜御史中丞,持宪务存大体。终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文章宏赡精核,以秦汉为法,自成一家言。诗圆密清丽。尝预修《英宗实录》。有《石田文集》。 ► 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