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西畴(xī chóu):西边的田地。
- 膴膴(wǔ wǔ):肥沃的样子。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水声清脆。
- 茅茨(máo cí):茅草屋顶。
- 白蠹(bái dù):指书虫,这里比喻书籍。
- 简编(jiǎn biān):书籍。
- 乌犍(wū jiān):黑色的牛。
-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农夫的雨具。
- 彭泽(péng zé):地名,陶渊明曾任彭泽令。
- 陶令(táo lìng):指陶渊明。
- 董生(dǒng shēng):可能指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
- 筑场(zhù chǎng):修筑打谷场。
- 献羔祭韭(xiàn gāo jì jiǔ):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献上小羊和韭菜。
翻译
西边的田地肥沃,水声清脆,小茅屋自有一种清幽。在风中阅读着被书虫蛀过的书籍,雨中披着蓑衣斗笠,驱使着黑色的牛耕作。像陶渊明那样休官归隐,或是像董仲舒那样行义于世。九月修筑打谷场,庄稼成熟,举行献羔祭韭的仪式,庆祝丰收和太平。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田园隐居的宁静画面,通过对西畴、茅茨、白蠹简编、乌犍蓑笠等意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隐士生活的清幽与自足。诗中“休官彭泽惟陶令,行义安丰有董生”一句,既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董仲舒行义精神的赞颂。结尾的“九月筑场禾稼熟,献羔祭韭乐升平”则进一步以丰收的喜悦和祭祀的庄重,来象征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陶宗仪
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应试不中。于学问无所不窥。元末避兵,侨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号。累辞辟举,入明,有司聘为教官。永乐初卒,年八十余。辑有《说郛》、《书史会要》,著《南村诗集》、《辍耕录》。
► 473篇诗文
陶宗仪的其他作品
- 《 二月六日日出二竿许松江府城为黑气蒙蔽若重雾然人对面莫辨谁某一饭顷乃散附城五七里间亦如是较之城中则稍轻耳此时处处乡村风日妍丽 》 —— [ 元 ] 陶宗仪
- 《 和董良史宪佥西郊草堂杂兴八首 》 —— [ 元 ] 陶宗仪
- 《 题本原上人悟雪卷 》 —— [ 元 ] 陶宗仪
- 《 和董良史宪佥西郊草堂杂兴八首 》 —— [ 元 ] 陶宗仪
- 《 壬申十二月廿九日林泉抱拙伯仲万山别驾同宿三味轩得何字 》 —— [ 元 ] 陶宗仪
- 《 邵弘远用陈祠部韵赋诗见寄和以荅之 》 —— [ 元 ] 陶宗仪
- 《 挽赵云居先生二首 》 —— [ 元 ] 陶宗仪
- 《 九日次韵 》 —— [ 元 ] 陶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