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橦花

· 陈高
炎方有橦树,衣被代蚕桑。 舍西得閒园,种之漫成行。 苗生初夏时,料理晨夕忙。 挥锄向烈日,洒汗成流浆。 培根浇灌频,高者三尺强。 鲜鲜绿叶茂,灿灿金英黄。 结实吐秋茧,皎洁如雪霜。 及时以收敛,采采动盈筐。 缉治入机杼,裁剪为衣裳。 禦寒类挟纩,老稚免凄凉。 豪家植花卉,纷纷被垣墙。 于世竟何补,争先玩芬芳。 弃取何相异,感物增惋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橦树(tóng shù):一种产于热带的树,其花可织布。
  • 衣被:衣物和被褥。
  • 料理:照料,管理。
  • 缉治(jī zhì):整理,加工。
  • 挟纩(xié kuàng):穿着丝绵衣服。
  • 垣墙(yuán qiáng):围墙。

翻译

在炎热的地方有一种橦树,它的花可以代替蚕丝和桑叶来制作衣物。我在屋子的西边找到了一块空闲的园地,种下了橦树,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这些树苗在初夏时生长,我早晚忙着照料它们。在烈日下挥动锄头,汗水如流浆般滴落。频繁地培土和浇水,最高的树苗已经长到了三尺多。它们长出了鲜绿的叶子,金黄的花朵灿烂夺目。到了秋天,树上结出了洁白如雪霜的果实。及时收获,采摘的果实装满了筐。将果实加工后放入织机,裁剪成衣裳。这样的衣物御寒效果如同穿着丝绵,老人和小孩都能免受寒冷之苦。富有的人家种植花卉,美丽的花朵布满了围墙。这些花卉对社会究竟有何补益,只是为了争相欣赏它们的芬芳。相比之下,橦树的实用价值和被忽视的命运,让人感到惋惜和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橦树的实用价值与花卉的观赏价值,表达了作者对实用主义的推崇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诗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种植橦树的艰辛过程和最终的实用成果,强调了橦树在提供衣物方面的实际作用。与此同时,作者批评了社会上对花卉的过度追求,认为这种追求只是表面的、无实际意义的。通过这种对比,诗歌传达了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即在物质追求中不应忽视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怀。

陈高

元温州平阳人,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不满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方国珍欲招致之,无从得。平阳陷,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论江南虚实,陈天下之安危。扩廓欲官之,会疾作卒。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