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舟中和小修别诗

少谢人间事,歌坛与舞筵。 有山皆种竹,无水不栽莲。 见死知生苦,月鳏识道缘。 一杯从惠远,白社问诸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潞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 少谢:少,指年轻时;谢,辞别。
  • 歌坛:唱歌的场所。
  • 舞筵:跳舞的场所。
  • 月鳏:指月亮,因古人认为月宫中只有嫦娥一人,故称“鳏”。
  • 惠远:指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六祖。
  • 白社:指隐士的居所。

翻译

年轻时辞别了人间的纷扰,常在歌坛和舞筵中流连。 四周的山上都种满了竹子,每一片水域都栽种着莲花。 从死亡中领悟生命的苦难,从孤独的月亮中认识到修道的缘分。 我带着一杯酒,追随惠能大师的足迹,去白社中拜访各位贤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年轻时远离尘嚣,沉醉于自然与艺术之中的生活状态。诗中“有山皆种竹,无水不栽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其清雅脱俗的生活品味。后两句通过“见死知生苦,月鳏识道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修道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