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逢瞿太虚运使问及近事偶题

白帢生蕉屦,知君亦悼亡。 忧时心耿耿,学道鬓苍苍。 老衲同三昧,稚儿守一床。 所惭不共隐,魂魄滞他方。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沧洲: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 瞿太虚:人名,可能是当时的官员或文人。
  • 运使:古代官职名,负责运输事务的官员。
  • 白帢(qià):白色的便帽。
  • 蕉屦(jiāo jù):草鞋。
  • 悼亡:哀悼亡者。
  • 耿耿:心中不安的样子。
  • 学道:指学习儒家经典或道家思想。
  • 鬓苍苍:鬓发花白,形容年老。
  • 老衲:老僧的自称。
  • 三昧:佛教术语,指禅定或正定。
  • 稚儿:小孩。
  • 守一床:指守在病床边。
  • :感到羞愧。
  • 不共隐:不能共同隐居。
  • 魂魄:灵魂。
  • :停留。
  • 他方:别的地方。

翻译

在沧洲偶遇瞿太虚运使,他问起我近来的事情,我便随口题了这首诗。我戴着白色的便帽,穿着草鞋,知道你也刚刚失去了亲人。忧国忧民的心中总是不安,学习道义使得鬓发都已花白。我与老僧一同修行禅定,而小孩则守在病床边。我感到羞愧,因为我不能与你一同隐居,我的灵魂似乎也停留在了别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袁宏道在遭遇不幸时的心情与对朋友的思念。诗中,“白帢生蕉屦”描绘了诗人简朴的装束,透露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通过“忧时心耿耿,学道鬓苍苍”,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学问的执着,同时也反映出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最后两句“所惭不共隐,魂魄滞他方”,则深刻表达了对不能与朋友共同隐居的遗憾,以及对远方亡魂的牵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