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道

近得铜台瓦,重来五十锾。 无方鬒白发,空自治青山。 上马蒐才藻,横戈按髻鬟。 霸图今已矣,文采照人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邺城:古地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曾是曹魏的都城。
  • 铜台瓦:指邺城的铜雀台上的瓦片,这里可能指代邺城的遗物或遗迹。
  • 五十锾:锾(huán),古代货币单位,五十锾可能指一定的金钱数额。
  • 无方:没有办法。
  • :(zhěn),头发黑而密。
  • :(sōu),搜寻。
  • 才藻:才华和文采。
  • 髻鬟:古代妇女的发髻。
  • 霸图:指曹魏的霸业。

翻译

最近得到了邺城铜雀台的瓦片,再次来到这里花费了五十锾。 没有办法让白发变黑,空自整理着青山的容颜。 上马去搜寻才华和文采,横戈按着妇女的发髻。 曹魏的霸业如今已经消逝,但其文采依然照耀人间。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邺城遗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曹魏时期辉煌文化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铜台瓦”与“五十锾”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珍视与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后句通过“无方鬒白发”与“空自治青山”对比,抒发了对青春不再的无奈与对自然美景的留恋。结尾的“霸图今已矣,文采照人间”则深刻表达了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主题。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