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腰老人履

张良汉帝师,陶潜晋徵士。万户何足誇,五斗何足耻。 汉晋有废兴,达人毋彼此。授书逢圯上,束带羞乡里。 先生不折小儿腰,孺子曾取老人履。归去仍依黄菊篱,功成亦步赤松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万户:指张良曾被封为万户侯,这里代表高官厚禄。
  • 五斗:指陶渊明辞官归隐,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里代表微薄的俸禄。
  • 圯上:指张良在圯上遇到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的故事。
  • 束带:指穿戴整齐,准备做官。
  • 乡里:指家乡,这里代表世俗的束缚。
  • 不折小儿腰:指张良不屈服于权势,不向小儿低头。
  • 孺子:指年轻人,这里指张良。
  • 老人履:指黄石公故意让张良拾鞋,考验他的故事。
  • 黄菊篱:指陶渊明归隐后,过着与菊花为伴的田园生活。
  •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张良功成身退,追随仙人。

翻译

张良是汉朝皇帝的老师,陶渊明是晋朝的隐士。万户侯的荣耀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五斗米的俸禄又有什么可耻的。汉朝和晋朝都有兴衰更替,通达的人不会区分彼此。张良在圯上遇到黄石公,得到兵书,他不愿为世俗的束缚而束带做官。他不会向权势低头,就像年轻时的张良曾为黄石公拾鞋一样。归隐后,他依然依偎在黄菊围绕的篱笆旁,功成名就后,也像赤松子一样追随仙人而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张良和陶渊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万户何足誇,五斗何足耻”一句,直接表明了作者对世俗荣华的轻视。后文通过对张良和陶渊明各自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们不为权势所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高尚品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风貌。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