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葛滕:用葛藤编织的绳子。
- 冠:帽子。
- 浮世:人间,人世。指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
- 一例观:同等看待。
- 龙伯山:传说中的山名,这里指仙境。
- 气岸:气势高昂。
- 醯鸡:小虫名,即蠛蠓,古人以为是酒醋上的白霉变成。
- 酸寒:形容贫寒。
-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贤臣。
- 经济:治理国家。
- 杨墨:杨朱和墨子,古代思想家。
- 异端: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学说或行为。
- 个中:其中,这里面。
- 蛮天鬼国:指边远荒凉的地方。
- 相安:和平相处。
翻译
用葛藤编织成手杖,竹子做成帽子,世间的一切都应同等看待。 即使是来自仙境的龙伯山,也保持着高昂的气势,而在梦中见到的小虫醯鸡,也显得贫寒而酸楚。 伊尹和周公未必能够闲适地治理国家,而杨朱和墨子的学说,徒劳地被视为异端。 只要理解了这其中的一点点道理,哪怕是边远荒凉的蛮天鬼国,也能和平相处。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仙境与人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中“葛滕为杖竹为冠”展现了简朴自然的生活理念,而“浮世都教一例观”则强调了平等看待世间万物的哲学思想。后句通过对伊周、杨墨的提及,暗示了对于传统与异端学说的批判态度,最终归结于“识得个中些子去,蛮天鬼国也相安”,表达了即使身处边远之地,只要心境平和,便能安然自得。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
袁宏道的其他作品
- 《 真定大悲阁同王六宇年兄及小修弟登览有述 》 —— [ 明 ] 袁宏道
- 《 法华庵雨中诸公以诗相角限得六韵 》 —— [ 明 ] 袁宏道
- 《 拟作内词 》 —— [ 明 ] 袁宏道
- 《 八月六日舟中忆去年此日与大兄都城归义寺别泫然念及大姑自云明岁二三月当还出笼不远因大笑而别今大姑与兄俱逝矣哀哉 》 —— [ 明 ] 袁宏道
- 《 卫河道中和丘长孺惜别 》 —— [ 明 ] 袁宏道
- 《 余友黄鹄生与所䁥相去二舍为置符以召各藏其半题曰花信风社中雅其事作诗咏之 》 —— [ 明 ] 袁宏道
- 《 儿开美殇江进之书来始知 其三 》 —— [ 明 ] 袁宏道
- 《 法华庵看月江老衲移柏树 》 —— [ 明 ]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