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黄山

识面二十年,登临才半次。 濡雨出层岚,未曾留一字。 青山笑主人,何事近相易。 墨潘汗巉岏,数尽他家事。 主人忽沉想,为君搆幽丽。 兀然三四峰,反覆无可记。 孱陵一万家,家家立生翠。 倍远倍高寒,淡冶如秋睡。 昔我登郡楼,微芒见葱髻。 越三峡而南,千里尽平地。 见培塿则喜,何况发姿媚。 见色不见山,此是山三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濡雨:细雨。
  • 巉岏(chán wán):形容山峰险峻。
  • 孱陵:地名,在今湖北省。
  • 葱髻:形容山峰如女子发髻般葱翠。
  • 培塿(péi lǒu):小土丘。
  • 三昧:佛教用语,意为正定,这里指事物的真谛或精髓。

翻译

我认识黄山已有二十年,却只登临过半次。在细雨中穿过层层山岚,未曾留下任何文字。青山似乎在嘲笑我这个主人,为何如此轻易地接近它。我用墨汁涂抹在险峻的山峰上,数说着别人的家事。我忽然陷入沉思,为了你构建这幽美的景色。然而,突然出现了三四座山峰,反复观察却无从记起。孱陵的一万户人家,每家门前都立着生机勃勃的翠绿。山越远越高,寒意渐浓,淡雅如秋天的沉睡。昔日我登上郡楼,微光中看到如女子发髻般葱翠的山峰。越过三峡向南,千里之地尽是平坦。看到小土丘就感到欢喜,更何况是展现出妩媚姿态的山峰。只看到山色而看不到山,这是山的真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对黄山的深情与思考。诗中,“青山笑主人”一句,巧妙地以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黄山的亲近与无奈。后文通过对山色的描绘,展现了山的远近高低与四季变化,以及山色的迷人之处。最后,“见色不见山,此是山三昧”一句,深刻揭示了山的真谛,即山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其形态,更在于其意境与韵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