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朱非二汪以虚段徽之雨中投兴教寺望南山

树古积苔痕,山高昼易昏。 袖中云气出,阶下水声喧。 断鼎残埤寺,青螺紫涧村。 倚阑叩京尹,还我玉峰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xié):同,一起。
  • 积苔痕:苔藓积累的痕迹。
  • 易昏:容易昏暗。
  • 袖中云气出:形容云气浓密,仿佛从袖中飘出。
  • 阶下水声喧:台阶下的水声喧闹。
  • 断鼎残埤寺:寺庙中破损的鼎和残垣断壁。
  • 青螺紫涧村:形容村庄景色美丽,青色的山峰如螺,紫色的涧水环绕。
  • 倚阑:靠着栏杆。
  • 京尹:古代官职,相当于京城的行政长官。
  • 玉峰轩:指风景优美的亭台楼阁。

翻译

与朱非二、汪以虚、段徽之一起在雨中投宿兴教寺,远望南山。 古树积满了苔藓的痕迹,山峰高耸,白昼也容易变得昏暗。 云气仿佛从袖中飘出,台阶下的水声喧闹。 寺庙中破损的鼎和残垣断壁,青色的山峰如螺,紫色的涧水环绕着村庄。 我靠着栏杆,向京城的行政长官询问,何时能还我那风景优美的玉峰轩。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雨中投宿兴教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树古积苔痕,山高昼易昏”以古树、高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袖中云气出,阶下水声喧”则通过云气和水声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动性。后两句“断鼎残埤寺,青螺紫涧村”进一步以寺庙的破败和村庄的美丽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现实破败的感慨。结尾“倚阑叩京尹,还我玉峰轩”则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