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同惟学惟长舅尊游二圣禅林检藏有述

·
丈六空传草一茎,莲台肃肃古先生。 夜深虚阁听龙语,世远枯松赞佛名。 蒲榻参来知行浅,稻田栽就觉身轻。 等閒法法都如梦,眼底何劳觅化城。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丈六:指佛像的高度,通常为十六尺,象征佛的庄严。
  • 草一茎:比喻微小的事物,这里指佛教的教义。
  • 莲台:佛教中佛或菩萨的座位,常以莲花为象征。
  • 虚阁:空旷的阁楼。
  • 龙语:指深奥难懂的教义或密语。
  • 枯松:指古老的松树,常用来象征长寿或坚韧。
  • 赞佛名:颂扬佛陀的名号。
  • 蒲榻:用蒲草编织的床榻,指简朴的生活。
  • 参来:参悟、学习。
  • 稻田栽就:指耕种稻田,这里比喻修行。
  • 觉身轻:感觉身体轻松,指修行带来的心灵解脱。
  • 等閒:平常、轻易。
  • 法法:指佛教的教法。
  • 化城:佛教用语,指幻化的城市,比喻世间万物皆为幻象。

翻译

佛像虽高,教义却微,莲台之上,古老先生肃穆。 深夜在空旷的阁楼中,聆听深奥的龙语, 世代久远的枯松,颂扬佛陀的名号。 在蒲草编织的床榻上参悟,方知修行浅薄, 耕种稻田后,感觉身心轻盈。 轻易间,一切教法都如梦一般, 眼前何必劳神寻找那幻化的城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初夏时节与亲友同游禅林,深夜参禅的情景。诗中通过对佛像、莲台、虚阁、龙语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的庄严与深奥。后句通过蒲榻、稻田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体验与感悟。结尾的“等閒法法都如梦,眼底何劳觅化城”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幻象性的认识,以及对修行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