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平倩庶子

百年身世付疏顽,只在溪花浪柳间。 已分发毛捐白足,但凭牙类佞青山。 梦回巴国云千里,书到蛾眉翠几湾。 龙不隐鳞真可耻,汉阴瓮里省机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疏顽:懒散顽劣,这里指放任自流的生活态度。
  • :料想,认为。
  • 发毛:头发和眉毛,泛指人的外貌。
  • :舍弃。
  • 白足:指僧人,因僧人常穿白色袜子。
  • 牙类:指说话,这里指用言语赞美。
  • :谄媚,这里指赞美。
  • 龙不隐鳞:比喻有才能的人不应隐藏自己的才华。
  • 汉阴瓮:比喻隐居不出。

翻译

我这一生的命运似乎就交付给了懒散顽劣,只在溪边的花和浪中的柳之间徘徊。 我已料想自己的头发和眉毛都将舍弃,只凭着言语来赞美这青山。 梦回巴国,云彩绵延千里,书信到达蛾眉山,那里的翠色弯弯。 有才能的人不应隐藏自己的才华,这是可耻的,我宁愿在汉阴的瓮中省去那些世俗的机关。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袁宏道对自由放任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百年身世付疏顽”一句,即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宁愿在自然中寻找慰藉,也不愿被世俗所束缚。后文通过“龙不隐鳞”与“汉阴瓮”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不愿隐藏才华,但又渴望远离世俗纷扰的矛盾心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