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倩久无书有僧自蜀来传其厌世余不信数日后陶周望书来云闻平倩有疾且求消息于余余谓小修曰必无他诗以志之

积雪峨嵋路,三年渺去鸿。 岷江惟有浪,巫峡祗闻风。 惊绝西僧语,愁深太史筒。 子瞻定不死,吾已料天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黄平倩: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 厌世:对生活极度失望,有轻生的念头。
  • 积雪峨嵋路:峨嵋山常年积雪,这里指黄平倩所在的地方。
  • 渺去鸿:鸿雁难寻,比喻音信不通。
  • 岷江:河流名,流经四川。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四川与湖北交界处。
  • 太史筒:古代用来传递信息的竹筒,这里指传递消息。
  • 子瞻:苏轼的字,这里用苏轼比喻黄平倩,表示相信他不会轻易死去。

翻译

峨嵋山的积雪覆盖了道路,三年来音信全无,如同鸿雁难寻。岷江上只有波涛,巫峡中只听见风声。西来的僧人传来惊人的消息,深感忧愁,太史筒传递的消息让我心烦意乱。我相信黄平倩不会轻易放弃生命,我已经看透了天意。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不信谣传的坚定态度。通过描绘峨嵋山的积雪、岷江的浪涛和巫峡的风声,诗人营造了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氛围,同时表达了对朋友安危的忧虑。最后两句诗中,诗人以苏轼为喻,表达了对朋友生命力的信任和对天意的洞察,显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