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舟中同马元龙夜话

夜深蜡燄残,月色净诸峦。 近水临窗语,和烟带树看。 貌兼杉影瘦,思入井冰寒。 办得一番死,参禅也不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夕: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 蜡燄:蜡烛的火焰。
  • :小山。
  • 参禅:佛教术语,指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精神上的觉悟。

翻译

深夜里,蜡烛的火焰渐渐熄灭,月光清澈地照亮了周围的小山。我们靠近水边,坐在窗前交谈,同时欣赏着被烟雾缭绕的树木。我们的身影和杉树的影子一样瘦削,思绪深入到井水般冰冷的深处。如果我们能准备面对一次死亡,那么参禅也就不再困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夕夜晚的静谧景象,通过“夜深蜡燄残,月色净诸峦”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中“貌兼杉影瘦,思入井冰寒”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马元龙的精神状态,也隐喻了他们对生死、禅理的深刻思考。结尾的“办得一番死,参禅也不难”更是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生命终极问题的看法,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追求精神觉悟的决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诗人袁宏道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思考。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