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寺和杨状元谪仙韵

远水浮烟入戍楼,孤城砧杵动高秋。 暂抛尘鞅情偏适,才上云岩境便幽。 野寺晡馀钟报饭,山阳风外笛归牛。 儿童应笑痴顽守,尽放名峰脚步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戍楼:古代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 砧杵:捣衣的工具,砧是垫石,杵是棒槌,这里指捣衣声。
  • 尘鞅:尘世的束缚。
  • 云岩:指高山上的岩石,这里泛指山。
  • 晡馀:傍晚时分。
  • 山阳:山的南面。
  • 笛归牛:指牧童吹笛驱牛归家。
  • 痴顽守:顽固地守着某种观念或习惯。
  • 脚步头:脚步所到之处。

翻译

远处的河水携带着烟雾,静静地流入边防的瞭望楼,孤立的城池中,捣衣声在深秋中回荡。我暂时抛开了尘世的束缚,心情变得格外舒畅,一踏上这高山之巅,便感受到了幽静的境界。傍晚时分,野外的寺庙里传来钟声,告知饭食已备,山的南面,牧童吹着笛子,驱赶牛群归家。孩子们或许会笑我顽固地守着这份痴迷,但我却尽情地放任自己的脚步,探索着每一座名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远离尘嚣,游历西山寺的情景。诗中,“远水浮烟入戍楼”与“孤城砧杵动高秋”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边塞秋景。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摆脱世俗束缚后的心灵自由与对自然幽静之美的向往。结尾的“儿童应笑痴顽守,尽放名峰脚步头”则展现了诗人不畏世俗眼光,坚持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之美的决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自由的无限向往。

区元晋

区元晋,字惟康。新会人。越子。明世宗嘉靖四年(一五二五)举人。官云南镇南知州,晋福建兴化府同知。著有《见泉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一、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等有传。区元晋诗,以附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刻区越撰《乡贤区西屏集》之《区奉政遗稿》为底本,参校一九五四年重印《区西屏见泉二公合集》中之《奉政区见泉公遗集》。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