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山铭

穹窿太和,上参冥莫。 近接嵩华,远拔衡霍。 明后有作,是称灵岳。 上帝攸居,天柱是度。 赫赫成后,玄戈再援。 神之相之,用武以断。 穆穆肃皇,中兴江汉。 神之启之,守文以缵。 巍巍天柱,前俯璚台。 层城万仞,上应中台。 地轴盘结,云汉昭回。 灵踪久閟,真路乍开。 爰饰云构,造于中天。 冠峰被麓,舄奕墟躔。 丹碧霞焕,栋宇星悬。 势侔太一,巧极望仙。 神之所妥,钩陈营卫。 鞭风驾霆,出入云际。 神之所临,徵灵表异。 康国阜民,克显于世。 玄圃之峦,仁后所履。 丹丘之屺,仙灵所倚。 咸障大荒,曷窥元始。 追茂至道,孰踰斯美。 惟兹崇报,前掩禅封。 在帝左右,罔或不共。 四气顺序,万方景从。 昭佑我明,受福无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穹窿(qióng lóng):形容天空高远无边。
  • 冥莫:深邃不可测。
  • 嵩华:指嵩山和华山。
  • 衡霍:指衡山和霍山。
  • 明后:明君。
  • 灵岳:神圣的山岳。
  • 天柱:神话中支撑天空的柱子。
  • 赫赫:显赫,威严。
  • 玄戈:古代兵器,此处象征武力。
  • 穆穆:庄严,恭敬。
  • 中兴:复兴,振兴。
  • 守文:遵守文治。
  • (zuǎn):继承。
  • 璚台(qióng tái):美玉砌成的台。
  • 层城:层层叠叠的城墙。
  • 云汉:银河。
  • 昭回:明亮回旋。
  • 灵踪:神灵的踪迹。
  • (bì):关闭,隐藏。
  • 云构:高耸入云的建筑。
  • 舄奕(xì yì):连绵不断。
  • 墟躔(xū chán):星宿的位置。
  • 丹碧:红绿相间的色彩。
  • 钩陈:星名,指北极星附近的星群。
  • 康国阜民: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足。
  • 玄圃:传说中的仙境。
  • 丹丘:神话中的仙山。
  • 大荒:边远荒凉之地。
  • 追茂:追求繁荣。
  • 至道:最高的道德或真理。
  • 崇报:崇高的报答。
  • 禅封:禅让和封赏。
  • 罔或:没有。
  • 四气:四季的气候。
  • 景从:景仰跟随。

翻译

高远无边的太和山,高耸入云,与深邃的天空相接。它近似嵩山和华山,远超衡山和霍山。明君若有所作为,这座山便是神圣的象征。上帝所居住的地方,是天柱所在之处。威严的君王,再次挥动玄戈,神灵相助,以武力决断。恭敬的肃皇,在江汉之地振兴国家。神灵启示,遵守文治,继承传统。巍峨的天柱山,俯瞰着美玉砌成的台,层层叠叠的城墙高达万仞,与中台星宿相应。地轴盘结,银河明亮回旋。神灵的踪迹久已隐藏,真道之路刚刚开启。于是建造高耸入云的建筑,直达天空。山峰被覆盖,星宿连绵不断。红绿相间的色彩如霞光般灿烂,建筑的栋梁如星辰般悬挂。其势可比太一,巧夺天工,胜似仙境。神灵所安息之处,由钩陈星群护卫。神灵所降临之地,显现出灵异,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足,显赫于世。玄圃的仙山,仁君所踏足;丹丘的仙山,仙灵所依附。这些都远超过边远荒凉之地,难以窥见其始。追求繁荣至道,无过于此美。这种崇高的报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帝王的左右,无不共同。四季气候顺序,万方景仰跟随。明光照耀我明,受福无穷。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太和山的雄伟与神圣,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展现了山的高远、神圣与灵异。诗中,“穹窿太和”、“天柱”等词汇凸显了山的崇高地位,而“赫赫成后”、“穆穆肃皇”则体现了君王的威严与恭敬。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国家繁荣与人民安康的祈愿,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