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寓

· 陶安
夙志慕前矩,琴趣愧难续。 弃米曾赋归,云何效奔逐。 慈亲日向老,无以报鞠育。 明经不取士,奉养心未足。 携家客秦淮,苍苔蔽荒屋。 年丰公廪虚,半载不沾禄。 妻子乐从俭,朝夕共饘粥。 母心爱两孙,每食分鼎肉。 自怜头上巾,兴到无酒漉。 怡然坐窗下,一笑对秋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夙志:早年的志向。
  • 前矩:前人的规范或榜样。
  • 琴趣:琴音中的意境或情感。
  • 弃米:指放弃官职或俸禄。
  • 赋归:指辞官归隐。
  • 奔逐:追逐名利。
  • 慈亲:慈爱的父母。
  • 鞠育:抚养,养育。
  • 明经:指通晓经书。
  • 公廪:官府的粮仓。
  • 沾禄:领取俸禄。
  • 饘粥:稀饭。
  • 鼎肉:锅中的肉。
  • 兴到:兴致来时。
  • 酒漉:过滤酒,此处指饮酒。

翻译

我从小就仰慕前人的规范,但琴音中的情感却难以继续。曾经放弃俸禄赋归田园,为何还要追逐名利。慈爱的父母日渐老去,我无法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虽然通晓经书,但不被取用,奉养父母的心愿尚未满足。带着家人客居秦淮,荒屋被苍苔覆盖。丰收之年官府粮仓却空虚,半年未曾领到俸禄。妻子和孩子乐于节俭,早晚共享稀饭。母亲疼爱两个孙子,常常从锅中分肉给他们。我自己可怜头上的巾帽,兴致来时却没有酒可饮。怡然自得地坐在窗下,微笑着对着秋菊。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前人规范的仰慕,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前人的差距、放弃俸禄与追逐名利的矛盾、对父母的愧疚与对家庭的关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坚守。最后,诗人以自得其乐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艰辛,体现了其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陶安

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 859篇诗文